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5年12月13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快速登山记 洛南行 药王山碑林 (木刻) 醉饮润德泉 朝阳 汉江油泵油嘴厂、经济日报摄影部、《现代摄影》编辑部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醉饮润德泉

王戈

一个炎热难耐的午后,我们一行从岐山县城出发,驱车二十分钟,到了周公祠。路是土路,坑坑洼洼地,颇不好走。到底有点偏远,比之关中道上的骊山、乾陵,这里的游客稀少得可以,海外人士更是鲜见。文管所的主人正在午睡,叫醒后,第一件事就是泡茶,热情地说:“润德泉的水,离开这里是喝不到的,多多喝。”我不禁问:“何以叫润德泉?”主人说:“是唐宣宗李忱赐的名。”接着告诉我们,这是一股稀有的矿泉水,纯净无杂质,国家检验过,质地超过了崂山矿泉,还要送到联合国卫生组织去化验哩。这一说,我即来了雅兴,如此神来之水,泡了茶,终究有失本色本味,便提议到泉边去饮真格的。

绿菌如织的山脚下,“润德泉”三字赫然藻饰在石碑中,碑下伸出一石雕龙头,张着大口,椽檩般粗的泉水就从龙口喷出,如扬雪,似洒玉,哗哗如鼓乐齐鸣,注入池中。池呈八角状,深数丈,晶莹如镜,明澈见底,能清晰地洞见虔诚者投下去的镍币,白花花碎银般铺了一层。陪同的人说,从古至今,天旱雨涝,水面就在这个位置,不高也不低,奇着哩。

我俯下身躯,蹶起屁股,嘴对龙头,咕嘟嘟痛饮了没个够。那滋味,果然是清凉,滑润,甜,是其它任何滋味无法比拟的,只能说就是润德泉味儿。起身,顿觉两腋清风生,通身郁闷尽向毛孔散,有如仙气回荡在肠,其爽也无比。

出了祠门,门前有对称的两座八角楼,楼内似有巨大的水车轰轰作响。原来院内的泉水从地下流出,在此形成两眼喷泉,趵突上溢,水花飞溅,宛若盛开的白莲。喷泉一抱粗,周围用水泥圈住,并不溢上地面,仍从地下流走,在山下汇成一渠清水,浇灌在绿油油的田地里。

水渠旁,七八个年轻女子洗衣服,边洗边言笑,朗朗笑声飞在浪尖上,一串串飘然而逝。岐山地面,深受老祖先遗风熏陶,女人家说话,很少有大声嚷嚷的,多是细声细语,虽是本地土话,但细细听来,却是字字真切,珠圆玉润,即使笑,也符合老祖先的规范,皓齿不露。我想,假如让这些村女们去吵架,怕连蝴蝶儿也惊不飞。

一个初中生模样的女孩子,洗完了衣服,就捧掬着渠水喝。我是有意逗她说话,“不怕坏肚子?有肥皂沫哩”她甜甜一笑,答:“不会哩,这水好。”她好奇地打量了一眼我们的小汽车,以为我们是些多大的官人,故意瓮声瓮气地问我们“早一上一好!”这一学说,逗起一群女孩子好一阵笑,笑得前仰后合,却又甜美轻快。我不解地问:“已是下午,怎么问早上好呢?”她站起身,羞涩地告诉我们:日前来的那批外国游客,在门口一下车,碰到一个老汉,便用刚刚学会的汉语问候“早一上一好!”这三个字从他们嘴里吐出来,恰似本地话的“找一洋一火!”那老汉急忙掏出抽旱烟用的火柴递上去,弄得外国人不知所然。

这很有趣。一路上,我细想着这些人和事,想这些勤劳善良的人民,纯厚扑实的民风民俗,以及那悠悠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一泉滋润,一脉相承。那位:内弭内兄,外抚诸候”的周公爷,为安邦治国建立了赫赫功业,而他本人竟忙到“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地步。润德泉因周公而得名,润之以德,这名字实在好。虽出自封建帝王之口,但借用一下也无妨,今天,不是也大有可“润”的政德、公德、医德、文德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