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人才培养
陈留美
一提起博物馆,人们常会想起石斧、石铲、陶罐、钟、鼎之类,似乎在它们“作古”之后,才放在那里让后人看着稀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诸品兼收、古今并蓄的博物馆也在世界各地勃然兴起。在德国第一辆自行车的故乡内卡苏尔姆建起了一个自行车博物馆,馆内收有当地历代生产的各色各样的自行车和摩托车,还把当代各国样式不同的也收进去了。一九七九年,日本在仙台西郊建筑了一座金属博物馆,馆内专门收藏日本和世界各国有关金属的文献、资料、照片以及对研究金属发展史有价值的各个时期的文物等。截至一九八一年末,这座博物馆共收藏资料四千七百份,重要文献三千余册。
在美国宇航博物馆里,既能看到莱特兄弟发明的世界上第一架非常简陋的飞机,也能见识首次登月成功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和新近发射并飞返地球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英国科技博物馆里,现代的原子能反应堆模型与瓦特发明的第一台蒸汽机、法拉第创制的第一台发电机一起参加展出。瑞典科学技术博物馆里,既陈列着中国古代的烽火台模型和算筹、算盘,也展出了最新的光纤通讯设备以及现代电子计算机等。这些规模宏伟、陈列丰富的博物馆,不仅能使游人大饱眼福,而且在进行科普教育、培养人才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日本的这座博物馆既为金属学、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献和实物资料,也是一座进行博物馆学、技术发展史学教育的理想场所。自开馆以来每年接待成千上万名国内外参观者,象一九八一年七月仅一个月,来这里参观的人就高达五万人次。特别是青少年参观科学技术从原始简单到先进复杂的发展历程后,不但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信息,而且可以消除对现代科技的神秘感,从而增加人类对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
早在六十八年前,高尔基就说过:“我敢说,精密科学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居于首位。”现在国外有人主张儿童从四岁就应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尽管这仅是议论,而几岁的孩子学习使用计算机,则己成为事实。事实证明:周围的环境、眼见的科技成果,对人的熏陶作用很大。“早慧”并非为个别“天才”所专有,要加速人才的培养,不仅靠课堂,还要靠课外,参观博物馆、展览馆,就是培养人才的良好途径之一。这种科技活动可以开阔青少年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兴趣,启迪智慧;还可使书本知识与科学实践紧密结合,并能不断地深化、强化和活化书本知识,从而为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当有人问一位参加过洲际导弹主机调试的专家“是什么给你的成就打下了基础”时,他直率地说:“没有中学时代的科技活动,就没有我的事业。若在中学不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到了大学我会象进了‘迷宫’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