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仪表厂职工座谈《新星》纪要
編者按:电视连续剧《新星》播放以后,在我省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工间休息、访亲探友的议论中心,有人说它是一曲改革的颂歌,也有人说它哗众取宪,把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写成了权术斗争。总之见仁见智,褒眨不一。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反映的是改革,人们通过对它的讨论,可以加深对改革的认识。为了全面评价这部电视剧,促进电视剧创作的繁荣,我们特邀请了《西仪报》编辑部组织西安仪表厂部分职工,对《新星》进行讨论。现将他们的发言整理如下。
滕叙後(工程师):
我看了电视连续剧《新星》,认为它比较成功。从主题看,它颂扬了改革者,同时,又敢于写我们党内的斗争,敢于暴露我们队伍中的阴暗面及腐败现象,敢于揭露和描写领导干部中阻挠改革的人物。从这点上说,我佩服编导的胆识。这部电视剧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看,也是基本成功的。尤其是几个次要人物,更是栩栩如生。如林红,就很有普遍性。她受过挫折,身处逆境,象她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就不止一个。从而唤起人们对象她这样一些人的同情支持。又如朱全山,他挨过整,心有余悸,我们三四十岁以上的人也都可以理解。还有那个水利局长,他由于请客送礼受到县委书记李向南的处理,但他非但不记恨李向南,而且还说:“如果投票选举的话,我投李向南一票。”因为他请客送礼也是迫于“形势”,不请客就玩不转。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理解。总之,我认为这里几个次要人物的塑造都比较真实可信。但令人遗憾的是,恰恰唯一一个不真实的人物形象就是主要人物李向南。这使人们联想到主演周里京所扮演的另一个人物,即《人生》中的高加林,因为没有一个“好爸爸”,所以被一脚从“显要地位”踢了下来。人们不禁要问,假如李向南不是高干子弟,又会是什么结果?而相反,如果把李向南写成一般“老百姓”子弟,又能得到省委书记顾恒的支持,岂不更好?
李安钢(《西仪报》总编): 当前的改革片不少,却常给人一种公式化的印象,即“改革加三角恋爱”。但《新星》看后却没有这一感觉,所包含的容量显得更大一些。所以,这是近几年来少有的好片。它保持了原作者柯云路凝重深沉的艺术风格,很能发人深思。
首先,李向南这个人物是作者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所塑造的改革者的形象。例如,为什么要把李向南写成干部子弟,又为什么要把他放到农村,这都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在我国,封建的宗法思想残余还存在,而要在剧中那些宗法关系的纠葛中站住脚,只有也是干部子弟才更有利,也更现实。同时,改革在我国农村起步更早,描写农村便于把改革形势作更清晰地勾勒。其次,《新星》对于改革阻力的揭示,也比其它剧更深一步。如电视剧《花园街五号》,仅仅写了以权谋私是改革的阻力,而《新星》却进一步指出:只做“政治游戏”,不关心群众疾苦,这一改革的阻力则更具危害性。还有,描写了改革者通常可能遇到的其它问题,以及作为改革者应取的态度:别人指责高傲自大怎么办?应当毫不畏惧,并且象李向南那样相信:“等到所有的干部都成了‘青天’,青天也就不存在了。”再如所谓“生活作风问题”:脚正不怕鞋歪,“你说我和林红关系密切,我就是和她密切。”这些,都对现实中的改革者有很好的教益。此外,围绕改革者所提出的其它问题,也都是很能令人探思的:改革者应具备的素质是什么?既要有理论素养,又要有实干能力。要向前进的话,还得用三分之一的精力去应付关系一一先要站住脚。我们既然不能把我们的政治环境立即改造好,又不能等改造好了再进行改革,所以要有政治智慧。这个问题的提出也是立足于现实的。当然,这种现象,即这样的政治环境是否正常,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也向我们每个人提出了一个任务:即大家起来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环境,从而使我们的每个改革者不至于老是只能“横站着”,既要向前进,还得防止背后有人暗算。而能使他们正面前进,从而使改革的速度更快一些。
下来,我想谈谈这个片子的爱情描写。这里的爱情不是佐料,而是和主题紧密联系的。林红、顾小莉两个女性都有象征意义,即文艺理论上说的典型性。拿林红来说,她历经坎坷,有正义感,但却洁身自好,对党风好转信心不足。作为李向南,则是要唤起她对生活的勇气,理解她,鼓舞她。顾小莉,更多是代表当代青年的形象:一方面向往改革,但又由于十年浩劫的影响,顾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象她自己对李向南所说的:“如果我叔叔不是县长就好了。”“我就可以支持你了。”应当说,她不是坏人。也可以推想,她回到省城后,不会说李向南的坏话。
最后,我想说说这个电视剧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反响。按说,它既不是人们习惯的传统风格,又夹杂有大段对话,是很容易失败的。但它根本的一点,就是抓住了人心,抓住人心也就是抓住了民心,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反映了群众迫切希望看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实际这一要求。党中央宣布党风好转三年要大见成效,这是人心所向,人心所望。人们在“新星”中正是看到了这一希望,所以为之鼓舞。人民群众还希望我们的干部要为人民多干实事,不谋私利,把工作效率再加快一些,李向南正是代表了人们的这一愿望。当然,这个片子还反映了人们对文艺的一些要求。即我们过去的文艺作品,写古人,写个人恩怨,写琐事的多了一些,而反映现实生活中重大题材的少了一些,这部片子的播映成功,正是群众这一要求的体现。
陆佩(技术员):
柯云路的同名小说能获发表,又被改编成电视剧,被批准公映,这是我们党有勇气,有力量的表现。但我总觉得片中写爱情的内容多了一些,因为生活中并不都充满爱情,改革者也如此。所以,这种描写一多,反而削弱了它的真实性。
马兰坡(工人);
我觉得群众感兴趣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现实中象李向南这样的干部还太少,群众一边看电视,一边在脑子里对比,便来了兴趣。就说会风,我记得电视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地委书记问李向南,开会时间快到了,人怎么还不来?李向南回答说:“到点就会来”。果然刚一到时间,开会的人便都走进了会议室。仔细一想,也是。既然能保证准时到,又何必提前到会?从这一点反映了人家那些领导干部说一不二,雷厉风行的作风。而我们呢,不仅开会拖拉,办事更拖拉。看了这个电视剧,我就想,如果生活中多几个象李向南这样的领导就好了。
张云兰(翻译):
从艺术上看,这个剧有许多特点。首先是演员的演技比较成功,每个人物都有特点,有他特有的性格,即心理的表现,所以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还有结尾也好,仅仅写了省委书记约李向南谈一下,到此为止。这就恰到好处。如果发生戏剧性转变,反倒不真实。更重要的,支持李向南的,根本的应当是党中央,这才是保证改革胜利的关键。
朱增耀(工人):
我也赞成这个结尾,它给人留有思索的余地,我们试着设想一下,省委书记约李向南谈一下,能不能谈到一块?这还是个问题。更何况有许多干部,说起改革一大套,但做来又是另一回事,加之这里还夹杂有兄弟矛盾等等。这就是改革的复杂性所在。当然我们也可以联想到,如果这里的改革失败了怎么办?其实,即使失败了,也对人民群众从反面是一个激励。当然,我们坚信党领导这场改革最终必将取得胜利,但并非马上胜利。我想,这就是这种结尾的含意,也是它的长处。
彭素舜(支部书记):
我们的许多电视剧群众不爱看的一个原因,就是人物语言、对话太平常,说了等于没说,一张口观众就知道他要说什么。而《新星》给我印象较深的,就是它的台词、对话都比较艺术,含蓄、出人不意,一张口就能拉住人。
如果说不足,我看有两点:我们现在提倡党政分工,这里看不出来。有些该县长抓的,作为书记的李向南也一把抓。这就容易形成“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二是李向南有点象“救世主”。作为一个县委书记,是县委一班人的“头儿”,却看不到这一班人的作用,最多是他的陪衬。还有,也看不到群众力量。如果能把个人智慧和集体才能溶合起来,如果能把个人的正确意见变为群众的力量,岂不更好?
刘俊华(《西仪报》编辑):
我同意这样的看法。也认为《新星》的美中不足,就是把李向南神化了。也就是把李向南写得过于成熟了一点。他到一个几十万人的县,仅一个月的时间,就连烧了几把带根本性的、改变古陵局势的大火,诸如及时处理积压多年的群众来信,法办因走私而触犯法律的干部子弟,罢了不顾群众死活的当代恶霸潘苟世的官,撤了极左思想极为严重不受群众欢迎的高梁杰的职……好象李向南对古陵县过去的历史和今日的现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矛盾、冲突,一切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且不说他不可能在几天之内把一切都了解个水落石出,即是在剧中,也看不到他深入群众,调查了解的镜头,看不到他正确决策的来源。他不是三头六臂的神,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且是一个年轻人,所以这一切便变得令人费解。诚然,艺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也要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才能使人信服。
当然,瑕不掩瑜,虽然存在这些缺点,《新星》仍不失为继《四世同堂》之后,一部难得的好作品。
刘春生(工段长):
《新星》中抓取的事件,很有典型性。现实生活中不正之风的危害,往往表现在一是掩护经济犯罪,二是制造冤、假、错案。《新星》中正是围绕这两方面用了较多笔墨。一个妇女上访四十九次,每次来回六十多里路,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多么盼望在改革之日来个“青天”,果然就有个“青天”。这让我们回想到五十年代时党的作风,人们从此看到了希望,即对中央改变党内不正之风的希望。还有,李向南对于那些依靠权势搞走私犯罪活动的于部子弟的处理,也给人民带来了信心。正因为抓取的事件典型,所以很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
另外,此剧的旁白也安排得不错。画面中展现不了的,旁白予以补充,而且语言富于哲理性,很吸引人。
张新成(车间副主任):
我是新上来的年轻干部,看了《新星》,感触更深。我深知要处理象李向南面临的那些问题是不容易的,要具备他那样的精神,那样的作风也是不简单的。但群众喜欢这样的电视剧,就说明群众喜欢这样的干部,这也是为我们年轻干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唐永和(工人):
如何使用人才,对待人才,这部电视剧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我们的领导干部不应象顾荣那样嫉贤妒能,而应着眼于四化大业,希望一个更比一个强,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的博大胸怀。
薛平(工段长):
还有一点启示,就是如何理解党员标准,干部标准。一是不能光喊口号,不做实事,要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象李向南那样,去做一件一件实事。二是在新时期,对党员标准、干部标准有了更高要求,不仅仅是艰苦朴素,还要在建设上、办事上都讲“高速度”。而不能象顾荣那样,说起话来还怪有味,就是不替群众办实事,快办事。这样的干部不符合标准,不应再留在领导岗位上。
郭永旺(工人):
如果说李向南的理想色彩更浓了一点,则顾荣的现实色彩更浓,顾荣这个人物塑造得更有深度。他集中体现了反对改革的人的心理、手段,也集中体现了改革的阻力的实质,使人民对改革的认识更清醒一些。
张一鸣(党委宣传部部长):
对于电视来说,我并非一个“五好观众”,但《新星》却抓住了我的心,我一连看了两遍。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就成了路。”对于我们中国来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不搞不行,但把改革想得易如反掌,也是十分可笑的。阻力来自各个方面。如《新星》中,上有来自刚愎自用的某人的阻力,下有来自胡作非为的潘苟世的阻力,中间还有顾荣等盘根错节的落后势力。可以说:改革的道路上布满荆棘。但群众是通情达理的,改革是人心所向。一句话:新星正在升起,改革来之不易,希望终将实现。这就是我看《新星》的体会。
(升旭整理;罗宁题圈)
朝阳
刊头设计
王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