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心的攀岩
——记残疾女青年陈国英自学中医的历程
在我省先进模范职工报告团里,有一位特别引人注目的女青年。她名字叫陈国英,今年二十二岁,是铜川市七一路药店的坐堂大夫。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可谁能想得到,这位医术高明的女青年,竟是一位需要别人治疗护理的双腿瘫痪的残疾人!
小陈的腿是在两岁时发烧瘫痪的。在学校,她得到老师和同学无微不至的关怀。班上成立了“帮护陈国英小组”,同学们争着扶她上学,帮她复课,搀她上厕所,老师也常常背她回家……她那颗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地感动了,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影响,她咬紧牙关,克服种种困难,发奋学习。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前几名。
陈国英的父亲是一位从医三十多年的老中医。初中毕业后,在父亲的指导下,陈国英起早贪黑地阅读中医书籍,刻苦地自学了三年,学得了不少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一九八一年,他上了省中医学院在铜川开办的函授班。
函授班离她家四里多路,她拄着双拐要艰难地“走”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函授班常常在晚上七点钟上辅导课,陈国英“走”到学校时已精疲力尽,周身无力了。而课堂偏偏又设在五楼上,她每上一个台阶,都得出一身汗。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在楼梯上。
有—天晚上,上完课,突然下起了大雪。在回家的路上,她跌了好几次跤,每一次摔倒,都是半天爬不起来。最后一次摔倒时,她再也没力气爬起来了。而路上已无行人,她只得就那么坐卧在地上。雪花纷纷飘落在她的脸上,溶化成水滴,水滴又冻结成冰块。呼啸的北风象刀子一样在她的脸上、手上、身上刮刺。直到父亲顺路找来,才将她背送回家。她的腿碰伤了好几处,脚也扭伤了,不得不住了几天医院。
陈国英就是这样架着双拐,风里雨里,来来去去,在函授班学习了四年!四年里,她在那四里长的路上走了五百多个来回!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过!与此同时,她还自学了英语、日语。现在已能阅读和翻译一些资料了。
一九八三年六月,铜川市进行医务职称考试。陈国英获得了全市中医成绩第一名,取得了中医士的职称!
获得了职称,有了处方权,陈国英便到铜川市七一路药店当上了坐堂大夫。她满怀热情地准备把自己的医术和赤诚的心奉献给病人。可是,人们却并不了解她,求医的人寥寥无几。
陈国英并不觉得伤心委屈。她是一个病人,最体谅病人的心情。她决心用事实取得人民的信任,从而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对求医的人认真仔细地检查诊断,竭尽全力地关心体贴。怕针灸出岔子,她就先在自己身上试扎,怕配药不当,她就先自己试服。就这样,她陆续诊治好了不少病人。
马钢厂工人吕秀英,患了肠梗阻,在几家医院就诊都未见效,后经人介绍来药店找陈国英看病。可来后,见她是个残疾女孩,便改变了主意,让另外的大夫诊断。服药后,还是没有见效,这才又找国英。只吃了一副药,她的病就好了。她跑到药店拉着国英的手,激动地说:“陈大夫,你真是妙手回春!叫我免了一次手术,太感谢你了!”
接着,她又医治好了几个疑难病。于是,名气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很多病人便都来找她看病了。连宜君、耀县、富平等远地的病人也慕名来找她看病。每天早上,还未上班,药店的门口就排起了长队。她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饿了,就拿从家里带来的烧饼压压饥。晚上,下班了,她总要坚持把排队的病人全部看完,才肯回家。
白天在药店坐堂看病,晚上回家后,还常常有人登门求医。陈国英都热情认真地诊治。有的重病人不能出门求医,陈国英就架起双拐,到病人家里去诊治。有时候,半夜三更有人来敲门,说家里有人得了急病。陈国英二话不说,架起双拐就走…
感谢信一封又一封不断地送到药店,锦旗一面又一面地挂上了墙壁。去年十二月十七日,共青团铜川市委命名陈国英为“优秀共青团员”,接着又光荣地成为省先进模范职工报告团的一员。她的事迹和她的名字一起,在人们中间传颂,并激励鼓舞着许多颗心。 本报记者 柳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