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保护区见闻
李斌
人称“东方宝石”的朱鹮,自一九八一年五月下旬在我省洋县境内的姚家沟被重新发现后轰动了世界,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近五年来,在保护区观察站和当地政府与群众的精心照护下,朱鹮已由七只增加到二十一只。使这种在世界上濒于绝种的珍禽得以保护和繁衍。
这里采撷的,就是洋县保护区几位科研人员养护朱鹮的趣闻片断。
提供“佳肴”
春寒料峭时节,一对朱鹮飞到姚家沟巢地,在二十多米高的青柄树上叼柴筑窝、产蛋、孵雏。这儿的二十来亩水田里的泥鳅、蝌蚪、青蛙和山坡上的小虫,就是朱鹮的“美餐”。等到小朱鹮出壳后,食物需求量大了,这块水田里的食物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跟踪观察的科研人员早已注意到了这点。他们便及时把从乡下收购来的泥鳅运进山里,适时定点投放到水田里供朱鹮食用。每当冬季大雪封山,小山沟里食物贫乏之时,他们又及早准备了泥鳅等食物,投放到几个点上的水田里。近五年来,科研人员先后在姚家沟、三岔河朱鹮巢地修了二十多平方米的水泥储养池,定点投放泥鳅三千多公斤,给秦岭朱鹮群体的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环境。
人工驯养
一九八三年五月,姚家沟的一棵大青柄树上,一对朱鹮又孵出了三只幼鸟。小朱鹮一天天长大,食量增加,双亲轮流采食哺养不胜负担。保护站站长便派一位同志,趁老朱鹮觅食之机,从树上捉下两只幼鸟,进行人工辅助喂养。
开始喂养时,科研人员还将泥鳅一一用开水烫洗消毒。小朱鹮渐渐长大了,就飞到田边去学着飞翔、寻食。饲养员王跃进还用口哨训练朱鹮的条件反射。小朱鹮常在五六百米外的田边、山坡寻食嬉戏,只要一听到口哨声,便飘然飞来争着吃食。每次喂时吃不饱还赖着不走,以至饲养员走到哪,它们就跟到哪里。经过精心训养,这两只小朱鹮发育良好,而且为今后人工训养繁殖朱鹮积累了经验。
“国际联姻”
在这里,还传颂着中国和日本的朱鹮“国际联姻”的佳话。
那是一九八一年夏天,动物研究所的刘荫增在姚家沟发现有一对朱鹮定居,巢里还有三只幼鸟。在跟踪观察中,他们发现一只雄性幼鸟从树上摔落下来,就马上把小鸟送回巢里去。但因小鸟接触过人,亲鸟发觉有异味而不肯哺养。于是,老刘便将这只幼朱鹮人工养了下来。后来,又送到了北京动物园。
去年日本朋友向我国提出要借一只雄性朱鹮,借期三年满后“完璧归赵”。原来日本仅有三只朱鹮“姑娘”,因无配偶而无法繁育后代,只好向我们求援。于是,送往北京动物园的那只秦岭朱鹮就被当作“佳婿”选中,并于去年底由中日两方签定了协议入赘东瀛。现在,这只中国雄朱鹮已东渡日本,履行“国际联姻”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