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6年05月13日
头版
01

战略家的眼光

——西北国棉五厂子弟学校访问记

听说西北国棉五厂的子弟学校办得好,就连厂外其他单位的家长也愿意送孩子到这里就读。在目前不少职工对厂办学校教学质量普遍表示忧虑、并纷纷舍近求远,把孩子转送社会学校的时候,这个消息引起了记者浓厚的兴趣。

在校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凌万铭给我介绍说:“我们学校是中小学合一的,有中学生一千三百多人,小学生八百多人,加上教职员工,真可以说是个大学校哟……”

当我问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时,他没直接回答,只是说:“可以这么讲,国棉五厂的家属区,每幢楼、每个单元都有从子校毕业。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从一九八〇年到一九八五年,高中毕业生一千七百八十七人,考上各类大专学校的就有五百零九人,分布在全国一百零五所院校。”接着,老凌指了指满墙的锦旗和奖状说:“我们学校的体育也不错,你看,这都是市上、区上历届运动会所得。”由此看来,这里并没有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是注意了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谈到这些成绩是怎样取得时,老凌没有过多讲他们自己的辛勤耕耘,而只是讲了一些“校外条件”。这是怎么回事呢?在我访问了五厂的副厂长、厂教育中心主任李会元同志后,才感到这种“校外条件”是多么的重要!

从李副厂长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国棉五厂的领导真是为办好这所学校费尽了心机。首先是重视领导班子和教师的配备。厂里现任党委书记、副厂长、宣传部长原来都在学校任过职。他们深感职工子女教育牵涉到千家万户,关系重大。只有抓好厂办教育,形成从幼儿园——育红班——小学——中学的“一条龙”,才能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职工干起工作来才有劲头。对于教师,只要教学需要,就是象解决爱人、小孩的农村户口这样的难题,也要设法解决。对在职教师,他们还用轮训、培训的办法,提高他们的知识结构。

二是用于教育上的钱,他们舍得花。现在,五厂子校有设备完善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有录像设备、电影放映机,上音乐课有钢琴,还有电脑供学生上机操作。

三是生活待遇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解决教师。分房是这样,调级也是如此,例如厂长百分之三的晋级权,一九八五年给学校调了百分之七,今年又拨给学校百分之六的晋级指标,这些,全是从总额中挤出来的呀!

这个子校的小学部,校舍是一九五八年原成人业校用过的旧平房,条件很差。学校曾打过报告,要求重修。可是职工的住房也挺紧张,只好把改建工程排在后面。后来厂里党政领导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校舍光线不足,学生近视率在逐年上升。于是党委下定决心,停建两幢家属楼!拿出七十五万元,盖起了全玻璃封闭走廊的小学教学楼!楼内有阅览室、音乐室、还装了暖气。在采访归途中我想,如果我们的工厂负责人都象国棉五厂这样,用战略眼光看待教育事业,办好子弟学校,我们的企业何愁不发达兴旺呢!

(本报记者 韩庚)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