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6年07月08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贵在有心 要学会自我计设 求知“三诀” 自学与成才 凝思 (木刻) 笔之种种 聪明才智的比喻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贵在有心

——记研制列车“轴温监制报警器”的詹立强

王震学

詹立强,这个原来陌生的名字,随着他的苦读精神和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劲头,也渐为人知。他和他的四人承包组,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地研制了列车“轴温监制报警器”。十个月后,得到了铁道部的认可,把他所在的国营宝成通用电子公司(原宝成仪表厂)列为该仪器的主要定点生产厂。

他,一个学铸造的中专生,冶金科的金相室主任,是怎样想起了为铁道运输的安全研制新品?碰到了哪些困难?用什么精神和毅力来克服的呢?

原来,在八四年春,一个出差的机会,他在宝鸡车站候车,看见一位铁路工人在列车下用鎯头轻轻地敲打着一些零件,然后,又用手挨个地去摸摸轴温盖,他对这事发生了兴趣,走上去问:“用手摸它干什么?”

工人回答:“用小鎯头敲打,是检查车轮是否有裂伤的异常声。用手摸轴温盖,是测量轴温是否超过了规定的温度。如有超温,立即报告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否则列车开起来,轴温越来越高,会将车轴烧断,将火车轮子甩出去,后果不堪想象……”

“噢!”他又有些不放心地问,“用手摸温度盖,准确吗?”

“只能是个大概。”

“大概?”

对用这种方法检查,他有些担心,说:“如果能有一种既科学、又准确的仪器装置,安装在每个车厢服务员的服务室,每到一站不要你们钻到车下用手去摸,而是用一种监制报警装置就能随时准确地显示出正常、超温、严重超温的标志,那该有多好啊!”

“那当然再好不过了!但是,谁去研制、生产它呢?”工人既高兴又遗憾。

“谁去研制,谁去生产?我何不试试看!”

回厂后,他把自己的设想向科领导作了汇报,得到的回答是:可以!科里从人力、物力给予支持。

鼓励,支持,对他象火上泼了油。

但真的动起手来,问题就复杂了,搞这种装置,无从参考,列车的机械系统和原理他又“隔行如隔山”,怎么么设计?用什么零部件组装,以至用什么样的外壳?……都向他挑战,他更清楚地知道,研制这种装置,可不是闹着玩的,得负重大的责任。但他一不畏惧,二不气馁,充分挖掘了自己库存知识和智慧,又向书本要知识。

科领导从人力上给了“及时雨”,电力助理工程师张广桢为他解决电子线路方面的难关,金相技术员王鹏飞为他负责图纸整理,试验工牛天健为他设计的外壳苦苦思索,老工人董元根积极为他加工有关零部件……

厂工会领导为帮助他解决困难,立即派生产委员会主任黄西龙同志去当“后勤”。老黄出马,圆满解决了一些棘手问题。詹立强望着“工人之家”的家里人,一股暖流顿时在周身沸腾……

样机出来了,性能如何?还需跟车试验。列车为他们提供了方便,詹立强一次又一次跟车仔细观察,不断改进。

一次,他爱人让他去接孩子,路上,他听人讲车上试验出了问题,他忘了接孩子,二话没讲,直奔车站,搭上南下的列车上了秦岭去看个究竟。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时间的研制,

“轴温监制报警器”终于成功了!他后来才知道,这项产品不是没人研制,某铁路科研单位已经研制了近十年,而他们仅仅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研制出来了。铁道部门的领导同志见到这项新产品后,喜出望外,一次就要他们先生产四百五十台。

在成绩面前,詹立强再三强调这个成果决不是他一个人努力的结果,“没有领导的大力支持,没有众多的同志们热情帮助,没有工会组织的热情关怀,凭我一个人……”他没有讲下去,但含意已清楚了。

詹立强在学习 刘秉峰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