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太素直对明太祖刘隆有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的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在便殿宴会群臣。他特意向一位大臣赐了一杯酒,并顺口吟出两句诗来:“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接着,便用严厉却是挑逗的目光,直直地审视着对方。只见那位大臣不卑不亢地接过酒来,依其韵朗声续道;“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朱元璋的本意,是想当众训诫和胁迫那位大臣,让其改掉直言忤旨的毛病,学会按照自己的需要说话。谁知那大臣却不吃这一套,来了个针尖对麦芒,偏不就范!
这位正气凛然的大臣,便是明初著名直臣茹太素。
说起茹太素,人们并不陌生,近年来,他曾被某些人大大嘲弄了一番。说是他曾向明太祖上万言书,而有用的话不过几百字、害得明太祖当天让人读了好长时间,毫无所得,一怒之下,在朝廷上打了茹太素的屁股。第二天夜里,明太祖让人继续读,这才“得其可行者四事耳”。仿佛茹太素不过是个迂腐可笑,专搞烦琐哲学的人物,朱元璋打他的屁股,实在应该。但这种宣传,是与史实不符的。
据史书记载,茹太素一生直言敢谏,他那两句诗:“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正是他一生行事的真实写照。茹太素因上书言事,得到朱元璋的赏识,洪武三年,由举人而被任为监察御史。四年以后,升为刑部侍郎,上书建议改革监察制度,“帝皆从之”。但在“天威难测”的封建时代,上书言事,“中旨”者少,“忤旨”者多,那是要担很大风险的。茹太素也不例外,很快便因直言忤旨,被降为刑部主事。茹太素却并没有因为受挫而气馁,继续上书直言时弊,提改革建议。一次上书,“陈时务累万言。太祖令中书书郎王敏诵而听之。”当读到茹太素批评朝廷严刑峻法,士人陈述政见,稍有不合意,或被眨黜,或被下狱,或被当朝杖毙,致使“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遇儒俗吏”时,朱元璋勃然大怒,再也听不下去了,“召太素面诘,杖于朝。次夕,复于宫中令人诵之,得其可行者四事。慨然曰: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不易听得明白)。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可见,茹太素这次上书挨屁股,主要原因并非说了罗嗦话,而是说了老实话,把时弊揭得狠了,“言多忤触”,惹恼了朱元璋。其实,朱元璋所谓“可行者四事”,不过是茹太素的建议,巧合了他的心意;朱元璋以为烦琐,并因之打了茹太素屁股的那项建议,按理比这“四事”更应采纳,只不过由于触到了君主集权的要害,朱元璋不愿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