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食话
张立仁
中国食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大约公元前二十七世纪,“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见《史记?补三皇本纪》)到了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仪狄发明了谷物酿酒,人们认识了酒的通经活血作用。酒的问世,把医药学和食疗学向前推进了一步。商代御医伊尹善用姜、葱、枣、桂等调成羹汤,治好了汤王的疾病,这就是今日汤药的起源。到了战国时代,食疗已形成一种医学理论。名医扁鹊说:“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食疗》收载食物药一百五十四种,后经其子弟增补、归纳出二百二十七种,定名为《食疗本草》。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撰写《饮膳正要》,书中记述了在食物中加入中药,对人体机能和疾病所产生的作用。公元—五一八至一五九三年,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将大量食物正式列入药物,使中医食疗的特点更为突出鲜明。据统计,从汉代到清代,我国食疗著作有三百零一部之多。
古人积累的食疗经验,可归纳为预防、治疗和补养三个方面。如饮白菊花茶以明目,吃葱、蒜以涤荡胃肠,饮绿豆汤以清热消暑,生姜熬红糖可治感冒,赤豆汤可消足肿,鸡内金可消食健胃等。用食物调理滋补,要根据疾病的属性而定,并需注意脾胃功能的强弱。如久病初愈,宜先用红枣、桂园、莲子汤作辅食,待胃气渐复再进排骨汤、肝汤、鸡汤,还可根据体质情况,选用羊肉汤或甲鱼汤。
食疗食品,主要收载于中医中药著作,分为饮、鲜汁、汤液、速溶饮料、酒、露、蜜、膏、粥食、速成粥食羹(汤)、糖果、米面食品、菜肴等十四类。而有关的菜肴、点心、饮料及其配方也有万种之多。
随着“中医热”的兴起,食疗在国际上引起广泛注意,我国生产的小儿八珍糕、参苓酥糖、参苓饼干以及鹿寿小香槟等许多保健食品畅销海外,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近年来我省食品生产和科研单位将花粉、沙棘、草莓、五味子、枸杞等和食品强化剂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以预料,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保健食品的需要也会越来越大,保健食品将为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科学与技术
刊头设计 张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