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征服世界屋脊的年轻人
——记国家测绘局第一地形测量队中巴边界分队第四作业组
雪岭如林,冰川密集,险象四伏的冰裂隙和冰碛巨石比比皆是,凛冽的寒风夹杂着雪崩的隆隆声在冰山中回响——这,就是全长599。1公里的中巴边界线。北侧,是海拔8611米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闻名于世的我国最大的冰川音苏盖堤冰河踡伏在乔戈里峰北麓。
一九八六年五月,这段奇险的边界线的测绘任务被一批年轻人拿了下来。他们不是装备精良的登山队员,而是一群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测量队员。
“五一”四登马鞍山
他们是中巴边界测图分队的一个作业组,人们都亲切地称其为“老四”。这不仅是他们的番号为第四作业组,还由于在四个作业组中他们平均年龄最小,平均工龄最短,多数成员都是二十三、四的小青年,其中最小的只有十九岁。小组长是大队团总支书记孙春刚,副组长是陕西省总工会表彰过的读书积极分子许枫,骨干是参加工作不久的陕西测绘技工学校毕业生,组员大部分是共青团员。当全国人民准备迎接“五一”劳动节的前夕,这支主动请战的小小测量队拉开了边界测图的序幕。
四月三十日,他们来到了世界第二高峰山基下的四千五百米的马鞍山。按照设计要求这层是四等精度导线的起闭点,从山脚下举头仰望,却看不到三角架。为了寻找标石,观测员蔡惠民和苑建斌两人接受任务后,战胜了高山反应与缺氧困难,拼搏四个多小时,终于将测旗插上了马鞍山顶。五月一日,当他们将仪器、器材背上山顶观测时,不料天气骤变,乌云压顶,风雪交加,漫天大雾阻挡了视线。但这却锁不住队员们报效祖国的决心:“今天不行,明天重来!”第三次,他们总算顺利地拿下了这个测站。可回来一算,发现往返边长误差偏大!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又促使他们第四次攀上马鞍山。
马鞍山终于被征服了,音苏盖堤冰川这个更大的难关又摆在面前。这闻名中外的大冰川的腹地,还无人到达过。离队员营地不远竖立的两名遇难的日本登山运动员的墓碑,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冰川上的艰难与险恶……舍生忘死闯冰川
音苏盖堤冰河海拔4100米以上,这里空气稀薄,行走困难,加之人人负重三、四十斤,虽然气温仍在零下十度左右,大家还是大汗淋漓。经过顽强的拼搏,他们建成了第一、第二营地之后,又在距高程点仅五公里的地方建起了突击营地。此时,八位同志已是疲惫不堪,自踏上冰川以来,他们连续多日未吃上一口热饭,未喝上一口热水。队员们满不在乎地说:“我们是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啊!”
经过一夜的休整,李福贤、许枫、孙建国、郭超四位同志背上仪器迎着黎明向高程点进发了。这段路程积雪齐腰,冰塔如林,冰河、冰湖随处可见,行走分外艰难。苦斗六个小时,他们爬到了高程点,出色地完成了导线测量任务。返回路上,严重的高山反应和过度的体力消耗袭击着每个人。四个人的干粮只有一块石头船硬的干馍。检查员李福贤胃病复发,痛得直出冷汗,郭超一不小心掉进冰湖,浑身湿淋淋的小许和小孙也累得迈不开腿。天渐渐黑了,在这里多留一分钟,就意味着多一份死亡的危险。李福贤不愿拖累大家,对搀扶他的小许和小孙说:“你们先走,让我慢慢地磨吧。”“不行,我们是一起来的,一定要活着一起出去!”他们背起战友身上的东西,那搀扶着战友的臂膀贴得更紧了。就这样经过十八个小时的苦斗,终于和前来接应的同志汇合。此时,时针已指向凌晨一点三刻。
成绩荣誉归祖国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搏击,四组同志们胜利地与边界分队其他同志一起提前两个月全面完成了边界测图任务。其间,他们翻越了三座海拔五千米的达板,完成四等精密导线测量任务二十九公里、普通测图导线一百三十九点一公里、施测平高点四个、高程点七个,进入冰川腹地十八公里,创造了深入冰川腹地最远的新记录。完成了中巴边界我侧一方五公里宽、五幅一比五万地形图的调绘任务,为中巴边界全线测图任务的完成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回顾他们走过的路,他们感到无比自豪,他们在自己的总结中说:“我们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战胜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是党对我们教育的结果,是伟大祖国母亲在支持激励着我们!”
(管聪 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