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6年10月21日

陕西工人报第3版 莫道桑榆晚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证出多门 滥罚司机 建汶车站、旅社张贴列车时刻表 令岁秋冬新装预测 修钢笔难 解决洗澡难 减少妇女病 告读者

当前版:第A3版:第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3版
03

莫道桑榆晚

——访延安市政协委员、老红军张清义

高延林 张春生

十月初的一天,记者来到延安市南郊,推开两扇虚掩的柴门,走进了一所面南的小院。在这里,我们访问了延安市政协委员、老红军张清义同志。

秋阳斜照,葡萄架下洒满斑斑花荫,小院里一片芬芳。这位身经百战、年逾花甲的老人,虽然被岁月染白了鬓发,却精神饱满,记忆力相当好。他坐在葡萄架下,同我们谈起长征,显得十分激动。

张清义原籍在嘉陵江边的四川省阆中县石龙场。家境十分贫苦,父亲靠常年在江边推船养家糊口,他十一岁就去给地主放牛。一九三三年,徐向前领导的四方面军来到嘉陵江边,他毅然离开双亲投奔了红军,在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政治部当了一名宣传员。那时,他才十三岁。三五年三月,他便跟随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飞夺剑门关,向松潘、毛儿盖一带进发,准备迎接中央红军北上,踏上了长征路。

张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尤其是谈到他爬雪山、过草地中见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的事,情绪格外激动。他说:“那时候,红军生活异常艰苦,战士们经常吃不上饭,还得行军打仗。许多同志鞋磨烂了,只好从敌人的死尸上扒下衣服,扯成布条,拧起来打成鞋穿。三五年五月,我们终于到了夹金山下。为了对付山上恶劣的气候,我们在到达后的那天晚上,就住在藏民用树枝搭的窝棚里,准备好了辣椒和生姜等。第二天天没亮部队就出发了。远远看去,山上覆盖着白茫茫的积雪,红军队伍弯弯曲曲象一条长蛇。快到山顶时,我们看见上面有一群人,上去才知道是中央首长,他们一边帮扶体弱的同志,一边给大家鼓劲,说:‘同志们,辛苦了!大家好好走,不要掉队,下了山可以休息两天再走。’几句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走过去后,有的人问刚才讲话的是谁,知道的同志说那就是毛主席。大家听了,高兴得几乎跳起来,都后悔当时没有仔细看一看。”

张老讲着讲着,便激动地站了起来,又给我们说了见朱总司令的经过。

毛儿盖会议后,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混合编队,分为左右两路军继续北上。三五年八月,张清义所在的部队来到草地边沿。在进草地的前一天,天上簌簌地下着小雨,朱总司令和部队首长来看望大家。朱总司令骑着一匹川马,披着一块薄棉毡,身上全淋得湿透了,还鼓励大家不要害怕,只要走出草地,度过暂时的难关,就能打败蒋介石,夺取胜利。大家见朱总司令穿得这样单薄,还来看望红军战士,心里非常感动。

张老从军数十年,转战川、陕、陇、晋、黑等地,几乎走遍了全国,三次立功,身上落下多种残疾。一九六四年八月,他因身体不好,便退休定居延安,被大家推选当了居委会主任,这两年又当了市政协委员。去年十二月,张老认识了老干部阎万选,知道他离休后和几个同志义务办了个“永春苗圃”,就赶紧报了名,每天带上干粮,从城南到城北骑车二三十分钟,参加义务劳动。现在,这个苗圃已有十四亩土地,培养松、柏、泡桐、葡萄苗十几万株。

我们正谈着,小院门吱吜一响,进来一位挎着菜篮子的老太太。张老便给我们介绍说这是他的老伴,是米脂杨家沟人,她妈妈是游击队长。党中央、毛主席撤离陕北后,妈妈就将她送到山西当兵,参加了革命。现在,她是张老的好后勤。

老伴听了,嗔怪地说:“还说呢,真个孩子似的,自己找阎万选去报名,人家说了行,还怕人家忘了,说是‘正式报名’哩,直到人家说我把你记下了才作罢。”一番话,把我们也逗笑了。

当我们问到张老今后有什么打算时,张清义

同志说得铿锵有力:“我觉得我现在生活得更有意义了。只要身体还行,我就在‘永春苗圃’干到底,象蚕一样把丝吐完。我是长征过来的人,有勇气用当年那种精神走完自己的最后一步。”

说得多好啊!他是一定能够做到的,我们相信。

(题图:罗宁)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