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6年10月21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今日长征路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本版导读

第4版
04

今日长征路

延安新貌

张春生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哦,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五十年前,在延安这块土地上,陕北人民满怀热情地迎来了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各路红军。延安,成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根据地,象一颗红星照耀着中国。延安,以她的庄严雄伟,赢得了人们的敬仰,赢得了人们的赞美。

在延安这块土地上,到处镌刻着红军当年的业绩。在西面的吴旗镇,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指挥“切尾巴”战斗,打了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一仗;在南面的直罗镇,有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团结战斗的故垒,它曾给党中央将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奠基礼;此外,还有保安、下寺湾、永坪、瓦窑堡,都是当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战斗生活过的地方。

在延安这块土地上,到处记载着老区人民的赤诚。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延安人民努力生产,参军参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时候,她虽然贫穷,却用自己的胸膛拥抱了中国革命,用瘦骨嶙峋的肩胛扛起了抗战大旗。

历史赋予了延安人民革命的重载,也赋予了延安人民建设的重任。五十年后的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区人民用当年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全力发展经济文化建设,把这块土地装扮得更加美丽,现在,延安已成为陕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全区公路网四通八达,工业企业已发展到五百一十三个,采掘、电力、石油、冶金、建材、林业、毛纺、卷烟、造纸、食品,皮革等。门类齐全,遍布各地,形成了贯通全区的南煤、北油、中轻纺的经济大动脉。在这条大动脉的起搏下,各项事业都在飞速发展。坡(底)秦(家川)铁路最近通车,永坪十五万吨炼油厂拔地而起,延安飞机场正在加大,八个地面卫星接收站把讯号送往各个差转台,五所大学同时采用电化教学;微波和自动电话进入日常生活,使人们准确地把握时代信息……

延安,经过五十年的恢复、建设、创造,已把历史和现实、古代和当代融为一体,向人们展示出一种兴旺发达、蓬勃向上的全新面貌。红军长征的英雄气概,永远激励着延安人民,鼓舞着延安人民,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他们正以空前的热情创造生活,正在把理想变为现实。

老区延安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户购买了电视机,“电视村”已不是新鲜事。延安人民继去年国家无偿支援吴旗县一台卫星地面电视接收站后,又自筹资金建成七个卫星地区接收站和一座电视台。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落脚地吴起镇(今吴旗县),当时只有七户人家,几十孔破土

窑。如今,这里已成为街道长六华里,人口近万,建筑面积达七万多平方米的昊旗县城。

著名的直罗战役所在地——富县直罗镇,依山傍

水,环境优美,胜似江南鱼米之乡。现在,这里有水稻

面积三千四百多亩,是延安地区大米的主要产区之一。

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的甘泉县,办起了矿泉水厂,产品远销省内外。赵卫东 摄

当年红军住过的瓦窑堡(今子长县城),从七八年到今年修窑洞三万六千多孔,使三分之二的农民住上了新居。

朱德同志在延安使用过的水井,至今保护完好。 周矢 摄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延安报社供稿)

长征胜利五十周年

刘启哲

红旗一旅壮河山,

万里长征非等闲。

地蹈九州威势猛,

天连银汉前程宽。

江山半壁成旧事,

金阙除旧态尤妍。

滚滚铁流耀青史,

长教后代念逝川。

长征胜利五十周年颂

王老九诗社

贺丙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伟大功绩四海传。

枪刀林里举大旗,

雪山草地只等闲。

延安窑洞扎下根,

扫荡黑暗立中坚。

解放建立新中国,

五十年间天地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