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苏联家庭·苏联人
——看苏联影片《两个人的车站》
张凡 上霞
五十年代,苏联影片中的苏联社会、苏联家庭和苏联人,在人们的头脑中己留下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当时影片中的苏联社会,结构和层次比较鲜明,社会上只有先进与落后之别,战友和敌人之分。苏联家庭中,家庭意识比较淡薄,而政治气氛却显得浓厚。苏联人的性格也比较单纯,要么喊着“乌拉”冲锋,要么流着汗水劳动。以后很长时间没有看到苏联电影。近年来看到一些苏联影片,如《两个人的车站》,头脑中原有的模式,开始松动和解体。
《两个人的车站》中的苏联人,己不像五十年代电影中那么单纯。普拉东和薇拉,都带有比较复杂的两重性。
普拉东的特点是表甜里苦。这位处于社会上层的钢琴家,表面温文尔雅,气度不俗,而实际却是个替罪羊,代妻受刑,家庭破碎。优雅的躯体里裹藏着酸楚的心灵。显露出复杂而又矛盾的人物心态。薇拉的特点则是外丑内美。作为社会上较低层次的食堂服务员,似乎具备了撒泼、耍赖,漠视顾客,放弃职责等外在的行为特征。但她内心真诚、善良。看来厌倦生活,实际向往生活;看来沉沦颓唐,实际在追求幸福。
这两个苏联人复杂的心态,又折射出苏联的家庭和苏联的社会。
普拉东夫妇有文化,有教养,看来幸福美满,实际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他俩的结合不因爱情,而在于外在的条件和因素。条件变化,因素分解,家庭也随之解体。由此可以窥见苏联家庭复杂微妙的一斑。
薇拉工作的地点是车站。这儿人群聚散,世间百态尽收眼底,可以说是社会的窗口。国营食堂里恶劣的服务态度,招待所里等级森严的接待制度,以及列车员安德烈投机倒把的行为和占有薇拉的荒唐作风。通过这个窗口,可以发现苏联社会的疵点。再加上官僚主义的司法办案和劳改营里的点滴镜头,又把人的视线,引向苏联社会的更深层。
《两个人的车站》以它真实细腻的笔触,点破了过去苏联影片的固有模式,不仅让我们欣赏了苏联的艺术,也进一步了解了苏联社会、苏联家庭和苏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