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环卫治理的范例
谷令顺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舞台,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都希望有一个清洁、优美、舒适的环境,然而,现代城市大量消耗各种物质,制造出无数而复杂的垃圾公害。如何整治城市的垃圾,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之一。最近,笔者出访考察,深感国外有的城市环卫治理工作,堪称范例,值得我们借鉴。
执法如山的新加坡
二十年前,新加坡以“垃圾城”闻名于世,可如今成了亚洲最清洁的城市。当初他们寄望于自觉维护,但收效甚微。一九六八年,新加坡政府将乱扔烟头、纸屑和随地吐痰定为犯法行为,派二百六十多名“垃圾官员”每日巡视在街头小巷,对触犯者罚款四十新元(约合二十美元)。经过十多年的宣传和严格执法,到一九八〇年还抓到八千四百人,罚款四十万新元。这说明改变一种习惯是多么困难,执法绝对不可虎头蛇尾。
在香港街头,一张张醒目的宣传画,到处可见,画面上柳眉倒竖、杏眼怒睁,眼睛下面印着一行“人人见憎垃圾虫——乱抛垃圾最高可被罚款五千港元及入狱六个月。”
一九八三年十月,香港当局又公布了空气控制条例,规定烟囱式工业设施散发的烟尘影响居民犍康的,即为犯法,最高罚款五万港元:连续冒黑烟超过三分钟的也是犯法,罚款五千港元。这个管制条例实施以后,相当有效地控制了大气污染。
死而复生的伏尔加河
自古以来是莫斯科用水之原、通航之道和风景游览区的伏尔加河,五十年代污染严重,每天要接收污水五十万立方米,占日总流量的百分之五,使水质发黑发臭,表层油光闪亮,一切水生物都不能生存。六十年代初,奠斯科修通总长为五千公里的下水道网,将污水输到了净化站,进行净化处理。奠斯科有儿个规模巨大的污水处理净化站,象新库里扬夫站日处理能力达三百万立方米,是欧洲第一。污水经过处理就变得比普通的河水还要干净。他们又挖掉了市区三十公里河段上多年沉积的十米厚的污泥,并铺下了干净的新砂石料,于是,河水碧波粼粼,鱼虾回归,人们又能尽情享受钓鱼蒲虾的乐趣了。
雾都伦敦重见天日
号称世界“雾都”的伦敦,一九五二年的煤烟事件曾一次使四千多人丧生。从那以后,火电厂和火车站被迁到市外,还规定工厂不得冒黑烟,烟囱般要高于二百米,否则,统统搬迁。政府还资助家庭改燃煤为烧气或用电,改灶费用十分之七由国家补贴。
一九五八年伦敦中心区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千分之三百四十毫克的二氧化硫和千分之三百九十毫克烟尘。到一九七九年分别下降到六十毫克和三十五毫克,基本上合乎健康标准。一九七三年实现了无烟雾死亡。冬季平均日照从一九五二年的七十分钟增为一九七八年的一百零七分钟,能见度也由二点四公里增到七点二公里。
米尔沃基垃圾再生
米尔沃基城与芝加哥隔湖相对,是美国环卫合理的先进城市。这个城市,宛若花园,凡乎一尘不染。大街小巷放置着“保持米尔沃基的清洁”字样的垃圾籍,每天有清洁车运空箱子来调换。一九七一年建成的垃圾工厂,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处理技术,占地三点六万平方米,只用了五式六名工作人员,分两班生产。箱中垃圾通过密封传递带运入厂房干燥处理,无尘无臭味。随后自动筛选,将纸张、纤维、玻璃、金属分拣出来,并制成再用品。这个生产全过程只需—分二十秒。每百吨干垃圾可获再生报纸二吨,玻璃六吨,铁六点二吨,铅铝一点五吨。这就是工厂所得的利益,用它来抵付投资和成本足够了。筛剩余的百分之六十五垃圾是可燃的固体,供本市电厂作燃料用,这又是一笔收入。最后剩下百分之二的垃圾,加以粉碎,再送给造地公司填湖造地。这样一来,令人憎恶的垃圾,便百分之百地成了有用之物,实行了良性循环,比之单纯的焚化或消极的堆、埋,不知要先进多少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