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7年01月20日

陕西工人报第3版 反感公务人员是一种心理变态 李翰祥筹拍《江青传》 图片新闻 江青患癌住院 照相机的“白内障” 功夫到家(幽默画) 挤车的诀窍 阴阳大裂变

当前版:第A3版:第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3版
03

挤车的诀窍

苏林

尽管车辆增加,修建地铁,扩展环行路……可哪里赶得上人生的快!?于是,上、下班乘车,就成了一门“学问”。

先说上车:

车来时,上策为“抢位”——犹如球场上的“抢点”。精确计算位置,车门停在身边,可收“先据要路津”之利,当然,必须顶住!此中诀窍:上身倾向来车方向,稳住下盘,千万莫被随车涌来的人流冲走(好在你身后还有助力之人)。中策则为“贴边”。外行正对车门,拥来晃去,枉费心力。你是否注意过:售票员洗车,从来无须擦车门两旁——那里全被精明的挤车人蹭得一干二净了!贴住边,扮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只要——扒住车门,你就赢了。下策呢,可称“挂搭”。一般人。见车门内外龇牙咧嘴之惨状,早已退避三舍;司机呢,只要车门关不上,也不敢贸然走车,这时,你将足尖嵌入车门(万勿先进脑袋)。而后紧靠门边,往里“鼓拥”。自可奏效。常人心理:在车下着急,上了车便松口气,无心、也无力再往里面挤。车厢好象海绵,只要你肯出气力,又花得功夫(都急着去上班,你挂在那里虽说有五分“耍赖”,但人们也得谅解——谁逛公园受这份儿洋罪?!),无论如何也能有个缝儿容人下脚。可是又要切记:夏季逢阴雨,万不能行此下策。

《新民晚报》曾介绍经验:冬季上班乘公共汽车,最好穿羽绒或腈纶棉上衣,是极!原因何在?减少摩擦系数。泥鳅、黄鳝为什么抓不住——滑溜!羽绒、腈纶类衣物便有此奇效(可冠以“乘车服”之美称)!进了车厢“仍须努力”,不能傻站着或在车门前滞留,这儿是最遭骂的。奉劝女同志一声:往里挤时,少用肘部和臀部。动用这两个部位,固然是力弱之故,却往往招来怒目和训斥,小伙子如仿效之,恐将招来老拳。所以,客气点;“请让让。”通情达理之士自会生恻隐之心,尽力让一让的。

分析一下车里的位置,哪里最“安全”?

售票员的座位边(售票员身边的座位一律卸去,颇有“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之意),通道的旮旯,车头的发动机旁,都是不挨挤的地方。实在无奈,就尽量站在与两门等距的位置处,那里一般情况较好。 下车时,先瞥瞥周围客人,沉不住气者,早早地往车门拱,你跟在后面可收“渔人之利”。

其他——

若电、汽车长时间不来,莫在站牌下愣等,来车定如火车,一列一列首尾衔接,你于距站牌左侧三十米处静候,便可轻松登车,且往往比车头快。如果离始发站近,趁早坐“掉头车”。切切:

若发生口角,莫暴跳,莫狂喊,静下心来,觅几句阴损而不失幽默的话(多年挤车的人,都是有点“积蓄”的),既不大动干戈,便可“得胜回朝”,又能使烦躁的乘客有点消遣,聊博一笑。下车后各奔东西,谁还记得谁?

少穿西服革履,不用擦皮鞋,公共汽车上不是时装表演场所,再干净的衣裳进去晃两趟,也会弄个“尘灰烟火”之色。

吴新华摘自《消费者》)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