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路小草,我们身边的石峰”
(上接第一版)从此,“路小草”这个不知姓名的“新闻人物”。就在全省公路系统流传开来。
四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路小草”到底在哪里?为此记者迎着扑面的春风,前往省公路局进行采访。在局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去年十月初张维光局长对建议信的批示原稿:
一“路小草作为一名道班工人,出于对公路养护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所提出的意见对我很有启发,对我们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建议:①通知铜川养路总段,请路小草同志来局面谈一次,并帮助修改此信,印发这次经济责任制座谈会;②请路小草同志亲自参加局里召开的经济责任制会议。”,一份没有姓名的道班工人的来信,竟引起局长如此的重视!为了结识这位爱才识才的“伯乐”,记者和局工会主席一起,扣响了张维光局长办公室的门扉。
55岁的张维光局长告诉记者,由于“路小草”的信上署名的地址是铜川养路总段,他接到信后当即让人与铜川联系,查无此人,后来发现信封上盖的是渭南市的邮戮,又与渭南电话联系、也没有查出下落。尽管这样,老局长还是建议局里加按语将这封信印发,作为会议材料之一。
谈话中,记者的目光不由得落到“路小草”来信的这段话上,“在基层,提增加福利方面的建议人们都爱听。提工作和改革方面的意见时,如果妨碍了谁的利益,那可不得了,冷嘲热讽一齐来,叫你抬不起头。”正是出于这种原因,“路小草”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当我们问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时,张局长回答说:“这有多方面原因,也与公路系统多年的‘大锅饭’直接有关”。
从老局长的谈话中得知,公路养护属于事业性生产单位。实行经济改革后产生的效益不象生产企业单位那样直接、明显。因而不少人缺乏对改革的迫切感。多年来,从干部到道班工人都吃惯了“大锅饭”,旱涝保收,干好干坏反正都有事业费养着,因而一开始实行经济责任制的难度更大,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也不少。为此,去年春夏,张局长先后下到渭南、铜川、延安、榆林等地市。在2500公里的60多个道班进行调查,看到许多好经验和动人事迹,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因而他接到“路小草”的信后,倍感亲切、中肯。他说:“从来信看,“路小草”是一位青年养路工,他不但有改革热情,有独到见解,而且知识面也比较宽。我之所以想设法找到他,一是想系统地听听这位工人对改革的见解,二是想给他创造进修的机会和用武之地。可惜,现在还没有找到他……”
看到老局长陷于沉思,在座的局工会主席,便给我们介绍了去年10月经济责任制会后公路养护系统出现的新局面,还介绍了局里开展的群英荟萃的“双杯”赛竞活动。此时,张局长插话说:“这样大的变化,这样显著的成绩,是全路职工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有“路小草”的一份功劳。”他还告诉记者,虽然没有见到“路小草”本人,但去冬局里提出的落实公路养护经济责任制的意见里,就吸收了“路小草”的不少意见,其中几项重大措施,基本是参照了“建议信”的内容。
采访就要结束了,但还是没有发现“路小草”的线索。记者不免流露出调怅的神色。局长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握别时他加重语气说:“路小草当然要继续找。但从他的信中我们看到了当代工人素质的提高,看到以改革为己任的主人翁风貌,也看到了“小草”在改革大业中的力量。我们的责任。就是在职工中发现更多的“路小草”,使他们在改革中发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