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7年03月17日
第2版
02

漫步“彩虹”生活区

本报记者 郑升旭 桂维平

虽然春寒料峭,但在陕西彩色显象管总厂的生活区我们却感到融融春风扑面而来……

清晨六时许,住宅群生活街的摊点已一字摆开:油条、豆浆;麻花、稀饭;荤素小吃,应有尽有。这是总厂工会组织食堂统一供应的,一律使用饭票。各种半成品的配菜、拼盘也有销售。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培养了人们强烈的时间观念。在这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了。早晨八点以后,这喧闹的“市场”便随着职工的上班而蓦然消逝了。生活区的西北角上,曲径回廊,亭台楼阁;峭石劈峰,瀑布飞泻。真可谓集名山胜景于咫尺之间,此乃人工建造的“彩虹山十八景”。她与拔地而起的“彩虹宾馆”遥遥相望,辉映成趣。还有采用先进的循环式换水法的游泳池,设施精良,环境舒适,已成为人们工余班后消遣娱乐之场所。

当我们叩开一户普通人家的房门,女主人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了会客厅。环视二室一厅的居室: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一应俱全。当问及女主人的家庭成员时,她说:“我是动力分厂的维修工,爱人是工程师,两个儿子都已上学。”“在我厂职工中还有一大乐事,就是每年都有一批职工自费到北京和江南等地旅游。”“职工住宅的生活设施比较齐全,有暖气,厨房使用液化气,还安装了排风扇。”侃侃而谈的女主人显得很自豪。

厂工会副主席马玉珍陪我们来到职工疗养部。一群疗养人员正在医生指导下集体舞剑,而令人瞠目的是:在这里疗养的大多是二十几岁的姑娘小伙。原来这个疗养部是工会专为一线生产工人设立的。厂里安排一千三百多名从事有害工种的人员进行轮流疗养,每期十五天,预计两年每人可轮流疗养一次。在窗明几净的疗养室里 我们与一位二十三岁的工人张宝生攀谈了起来。他风趣地说:“父亲干了一辈子还从未疗养过,我只干了六年却享受到疗养假,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

当我们走出疗养大厅,早已是华灯初放了。仅一箭之遥的文化活动中心——“职工之家”,巳被五彩缤纷的霓虹灯装点得金碧辉煌,劳碌了一天的人们的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开始了:游艺、跳舞、看电影、观录相……改革开放恰似一股清风,给“彩虹城”吹来了新的气息:高效率的工作,多色彩的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