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热文凭冷技术现象仍很严重
生产一线技术力量青黄不接亟待解决
最近,我们在厂矿采访,发现不少工厂存在着青工技术水平低差,老工人干不动,小青年干不了,生产技术力量青黄不接的问题。
如某大厂去年底组织了一次青工技术比武。参加比武的青工大都是该厂技术上的佼佼者,但比武成绩之差仍令人震惊;参加车工、钳工、电工三个工种理论竞赛的五十个人,只有九人及格,参加实际操作比武的四十人,仅有十四人及格。另一厂,去年二百多名老工人退休后,工作没有人接替得了,厂里又不得不把这些退休工人请了回来。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青工存在着只有“拿到文凭才有奔头”的思想,对学习技术业务不感兴趣。如某厂机械处,从八三年起,该厂技校共给该处分配了十四名技工,但这些技工大都不安心本职工作,集中精力准备高考。到今年初,这十四名技工已全部脱岗上了各类大学。
与此有关的一个原因是多数厂矿对立足本职,钻研技术的职工的使用、待遇等实际问题重视解决不够。因此,不少青工认为学技术没甜头,无名也无利。“你们厂不是对学技术成绩突出的人进行奖励么?”当我们到某厂问几名青工时,他们说:“那有什么魅力,不就是一年一个脸盆或一个包包嘛!”谈到考取技工和工人技师时,大多数根本不知道这回事;即是有知道的,也认为:“那还不知是那年那月的事!”
记者呼请有关部门和厂矿迅速采取有力的措施,把工人吸引到学技术上来,以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状况。
本报记者 范国俊
本报通讯员卫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