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我省城镇待业人员增加就业门路狭窄
就业安置工作应引起全社会重视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我省就业安置所面临的形势还很严峻,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我省当前就业安置所面临的形势是;新的劳动力增长处在高峰时期,城镇待业人员大量增加,而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1985年全省待业人员20.1万人;1986年增加为22.3万人;1987年预计为23万多人。而全省每年的安置就业人数只能保持在11万左右。从去年的情况看,全省城镇劳动就业还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就业安置去向反常,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就业人数在增加,而到集体、个体经济就业人员在下降。就业转待业人数增加,培训人员的就业率不高等等。造成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计划外用工失控。农民进城不是在中央政策允许范围内搞经营活动,而是进厂上岗,同待业青年“争饭吃”。据1986年上半年统计,韩城市棉织厂用农村工700人,为本厂职工的人数2.3倍。其次,“农转非”增加过猛。象洛南县电子工业部所属5个企业,1986年“农转非”500户,增加待业人员800到1000人。
就业问题牵扯社会面宽,就业问题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安定影响很大。怎样才能比较妥善地解决就业安置问题?记者认为:第一,各级领导应该高度重视,继续贯彻落实国营、集体、个体三结合的就业方针。第二,加强计划外用工的管理,引导农村多余劳动力向农、林、牧、副、渔本行业的方向转移,减少对城镇的压力。第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农转非”应该严格控制,不能层层放宽。第四,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是就业安置的主要渠道,要因地制宜,发展集体和个体经济,多开辟新的就业门路。第五,坚持先培训后就业,让培训和就业挂起钩,避免因不适应工作,脱岗再待业。 本报记者 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