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校书
刘隆有
素有“风流皇帝”之称的清代乾隆皇帝,一生特好典籍。据说,他因幼年时读书能“过目成诵”,受到其祖父康熙帝的钟爱,从此嗜书。不仅好读,且好校对。
乾隆四年,特颁内帑,设立书局,在宫内的武英殿校刻《二十四史》。当时规定:各史由书局儒臣初校订后,交内务府印出样本,呈乾隆复校,“钦定”以后,方得正式刊印。近人苏海若著《皇宫五千年》中,有《皇帝校对》一节,专记此事。其中载:乾隆收到样本,“几余展阅,偶见一、二误字,必以丹毫记出,并降旨申斥馆臣”。虽然降旨申斥,而心上则颇沾沾自喜。盖以当时馆阁诸臣,皆海内名流,一时博雅之彦,“然犹学识有所不及,必待御笔为之改正,是则圣学渊深,诚非臣工所能仰企!”故每经校出书中讹字,乾隆则悦豫不已,内侍诸阉竖,遂授意执掌监印的内务府官员,故意多刊错别字,“以待御笔举正。”
但是,乾隆不过把校书当做渲染“龙威”的一种手段和消遣开心的一种方式,并不要真当校书匠。所以样本呈上,开始还校得认真,后来便只偶尔翻阅,阅也常是一目十行,草率得很。且久而生厌,渐至于有时连整本都不看,便朱笔一挥,“御批”上“校过无误”四个大字,照本发印。遂使一部武英殿本《二十四史》,除《史记》、两《汉书》和《三国志》这“前四史”比较精审外,其余二十史,错讹竟不可枚举!
虽说如此,由于当时书局的确是集中了不少通才大儒,所以,较之明代监本《二十一史》,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则又精良多了。特别由乾隆“钦定”,将久已不行于世的《旧唐书》、《旧五代史》整理、辑录,当做“正史”刊印,和《新唐书》、《新五代史》并行,极便学人。乾隆此举,颇具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