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7年04月18日
头版
01

这里二十四小时热气腾腾

——蒲白矿务局马村矿食堂见闻

4月10日,我们访问了蒲白矿务局马村矿职工食堂。

这个矿务局的一线采掘工人大多是农民协议工,思想不太安定,流动性比较大。矿领导认为,要提高矿工的主人翁思想,首先要关心矿工的吃和住。他们在着重解决了宿舍旅馆化之后,把着眼点放到食堂工作上,决心改变职工食堂过去那种“做不做由我,吃不吃随你”的服务态度。对食堂实行了大包干,使食堂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食堂大门一侧,我们看见一台崭新的洗碗机旁三位女工正在忙碌。原来大包干后,职工进餐不带碗筷,吃完就走,碗筷清洗与消毒的责任便落到炊事人员的身上。我们问一位正在进餐的矿工,打听他面前那一碗红烧肉的价格,回答是“五角”。我们又问他为什么只有这几个人就餐,他笑呵呵地说:“一天24小时,随时,来随时吃,用不着挤在一起排队了!”

陪同我们访问的李矿长和药书记解释说:“炊事员分三班倒,每一班是一个大承包班。每班又分几个队,一个队负责一个窗口。互相竞赛,互相监督。谁要是卫生条件差,菜卖贵了,他的承包额就完不成,奖金就扣掉了。而且他们的营业额主要考核主食的售出量。各项营业收入与成本相比,上下差额不得超过5%。”

我们看了大案上的9种菜,果然物美价廉。精粉小笼包,每4两10个0.48元,一碗漂着豆腐、韭菜、肉片的汤面,才合9分钱。

这里可算是窗明几净。我们用手在各种案桌上擦拭,均未见到灰尘。一打问,才知卫生是硬指标,每月两次定期检查,每天随时都可能突击检查,一旦发现不合格,立即记录备案扣罚奖金,打扫卫生也由专人负责了……

在这里就餐的有1500名矿工,现在,他们大都情绪安定,表示要按协议规定,多干几年,为祖国的煤炭生产尽一份力量。

本报通讯员 董川夫

本报记者 王鹭毅周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