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体育之乡”见闻录
本报记者桂维平
5月下旬,我随西安市体育记者采访团来到南依秦岭,北邻渭水;与西安、咸阳鼎足相望的“银”户县。一路乘风,走马观花。在这个被国家体委誉为“全国体育先进县”,记者跟“踪”追“迹”,摄下了三组短镜头,奉献给亲爱的读者。“惠安”老人的门球热
时间:5月21日下午3时。
地点:国营惠安化工厂10街坊门球场。
场景:微风习习,烈日炎炎。30余名离、退休老人头戴遮阳帽,手持门球棒,正兴致勃勃地轮番击球…
这个五十年代初创建的、拥有近9000名职工的老军工企业,现有离退休职工数千人。近年来,为了活跃老年人的文体生活,这个厂在生活区因地制宜,土法上马,开辟了几十处体育设施,老年人自己动手又修建了5个门球场。在举行离退休职工门球赛的基础上,老年门球队应运而生了!现在已有近千名老人迷上了门球运动。
此时,正在场上鸣笛的“执法官”陈岗,欣喜地告诉记者:“我今年已64岁了,以前身体不好,脑血管老化。自从迷上了门球,病情减轻,精神爽快。因为它不仅是体力运动,而且是脑力锻炼,是非常适应老年人的运动项目。”
“老陈还是我们厂老年男子门球队队长呢!他们队不仅夺得了省兵工局的冠军,而且摘取西安市老年门球赛的桂冠。他的老伴也成了老年女子队的骨干,现在老夫老妻相伴竞技,已成为门球场上的一大趣事。”站在一旁的俱乐部米主任介绍着。
“画乡”农民的健身热
时间:5月22日清晨6时。
地点:户县体委运动场。
场景:朗朗晴空,茵茵草坪,400米跑道上:奔跑的,漫步的,足球场内:练功的,舞剑的;有鹤发童颜的老者,还有姗姗学步的孩儿……
活跃在运动场上晨练的数百人中,大部分都是来自附近乡村的农民。他们不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而在“健体强身延年益寿”上下功夫了,这是多么可喜的“观念更新”啊!
在一群练“鹤翔庄”的农村妇女中,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45岁,她们都是尝到锻炼甜头,自发组织起来的。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老太太,您觉得锻练好处多么吗?”记者问一位刚发完功的老人。
“好处多吆!我过去心慌气喘,经常卧床。自从练上了,饭吃得多了,病也不犯了,就是睡觉也踏实多了!”老太太满脸堆笑地说着。山沟“秀才”的运动热
时间:5月21日傍晚7时。
地点:终南山下的航空部618研究所排球场。
场景:在五彩缤纷的霞光中,一场男女职工排球决赛正在紧张而热烈地进行着,“加油”声、喝采声此起彼伏……
这个拥有千余名工程技术人员、近百名高级工程师的科研所,面山而居,生活单调。所工会结合知识分子的情趣爱好,每年拿出数千元经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爬山、游泳、钓鱼、运动会……所里85%以上的职工踊跃参加各类角逐,使科研人员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劳有所乐!
所领导告诉记者:“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过去大家深居简出,业余生活贫乏。自从开展体育运动以来,科研人员从锻练中强身健体,得到益处。参加锻练已成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运动热正在这里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