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把对话搞活引深
齐声唤
现在,不少企业的厂长(经理)、党委书记都在和职工对话。它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改革、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的一种好方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不少地方对话形式还不够多样,方法不够灵活,内容不够充实,必须加以改进和逐步引深。
在对话的形式和方法上,我们不但提倡企业领导要同职工对话,工会、共青团要同工人对话,各个车间、部门以及先进模范人物也可同工人对话;并且,还可邀请社会上的专家、学者、名流特别是理论界的同志来企业同工人对话。一些大企业还可与有关部门联系,请党政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来和职工对话。
在对话内容上,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企业领导的“施政演说”上,不能局限于如何实现“五大经济指标”、办好集体和职工的福利上。更重要的是要把对话的注意力放在解决职工对形势、改革的疑虑和普遍关心的“热点”上。诸如党风、社会秩序、物价、职工住房、工资改革等职工意见大、呼声高的问题,都要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作出认真而坦率的回答,决不能回避矛盾,敷衍塞责。并且,作为企业还有一个边对话边改进的问题。要把解答疑虑的过程,变为促进工作、深化改革的过程。以此来增强对话的效果。
对话活动在有的企业搞得不好,一个重要原因是那里的领导同志的思想深处还有一个“怕”字。主要表现在:怕今后理论和政策变“味”;怕一些人的逆反心理;感到自己理论底子薄,怕解答不好难收场。其实,这些担心大可不必。中央负责同志一再重申两个不变,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变;改革、开放、搞活的原则坚持不变,这是我党、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至于怕一些人的逆反心理和解答不好难收场的想法,也是多余的担心。我们要相信职工群众的基本觉悟,他们是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的。只要我们推心置腹、赤诚相见,实事求是地去对话,职工群众是不会与你过不去的。
把对话活动引向深入,既是党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也是职工群众的呼声。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克服余悸心理和畏难情绪,经常地积极地搞好同职工的对话,加深相互理解和信任,调动广大职工投身于改革的积极性,促使大家同心同德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