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功夫在体察
李 铧
作家贾平凹在谈创作经验时曾说过:“作品的产生,是一种生活积累的爆发,更是感情积累的爆发。”因此,他希望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同志必须认真深入生活,认真体察客观事物。他认为,倘若离开现实生活的土壤,不在体察上下功夫,而搞面壁虚构,即使写出一些文字来,也必定不能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缺乏文章的基本要素——真实。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书戴嵩画牛》一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有位姓杜的处士,珍藏着许多字画,其中有幅唐代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尤其为他喜爱,一天他在阳光下曝晒字画,一牧童看了斗牛图后,拍手大笑说:“牛相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抽搐在两股之间。可是这幅画上的牛却甩着尾巴相斗,错了!”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觉得颇有理。斗牛图出于唐代名画家之手笔,且为看过许多字画的杜处士所赏识,其技艺之高自然不在话下。然而因为画家没有认真体察生活,对牛相斗时的情态观察不够,因而画错尾巴,使这幅画失去应有的艺术价值。难怪苏轼由此大发议论道:“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牧童对牛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正是他在放牧生活中细心体察的结果。
其一对客观事物细心体察,才能产生真情实感,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用自己的感情感染读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这就要求:情,必须真切;感,必须实在。而真情实感的来源,则是对客观事物的细心体察。就拿杜甫的《春望》来说,诗中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诗人感叹时局,见花而溅泪,觉得花也在溅泪;怅恨离别,闻鸟鸣而惊心,觉得鸟也在惊心。其情之切、其感之实不言而喻。此情此感之所以这样真切动人,是因为他与父老兄弟一起逃避战火,颠沛流离,对长安沦陷后的社会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对民间疾苦有细微的体察。
其二对客观事物细心体察,才能使文章独辟境界,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曹雪芹借《红楼梦》中薛宝钗之口谈到做诗时说:“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惹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竟算不得好诗。”写文章也是一回事,要抓住读者的心,就须出新意。新意来自作者细心体察客观事物而得到的独到之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