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老工人和洋生产线
1980年,西安石油仪器总厂从美国引进了一条印制版自动生产线。只有中技文化程度的老工人、共产党员李兴德不怕担风险,主动要求调到该线搞维修。
这条生产线的设备很娇气,遇有供电、通风不正常,很多备品配件就会损坏,国内市场又找不到代用件,只能依赖进口。不但要花费大量外汇,且要停产等待二、三年才能到货。这样会给国家造成多大的损失呀?“不能等米下锅,我们自己干!”1984年4月份,该线的酸性蚀刻机的大小电磁阀芯被氯气蚀坏、他用二个月时间,潜心研究,设计制造出模具压出产品,不仅使生产线正常运转,还节约了二万元资金。
去年5月间,他发现大批的活压在曝光机前不能加工,原因是该机的定位装置只有—个,无法加快生产进度。他征得公司同意后,决定自己动手仿制,由于“会、英制”之别,给仿制带来许多的困难,大部分零部件需改进和重新设计,他大胆探索,改进和重新制作了许多不合理的部件,自己动手加工出二套定位装置。今年3月份交付使用后,不但工效提高了二倍,且性能、精度比进口的还要好。
五年来,李师傅以惊人的创造力和旺盛的主人翁精神,对这条生产线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精心的维护,仅他整理的维修笔记就有十多万字。该线所有损坏的备品配件均为自己制造,使其从未因“病”躺倒。他还围绕着这条生产线的维护,在厂里发表了14项革新成果。
(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