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6.5”期间我省高校多项科研成果流入他省
一些专家教授希望有关企业领导克服保守思想改变这种“此地辛勤孕育,他乡开花结果”现象
本报讯 我省高校多、科研力量强,但由于一些企业领导思想保守,安于现状,致使很多高效益的科研成果流入他省。一些专家很惋惜地把这种现象称为“此地辛勤孕育,他乡开花结果”。
我省共有高校47所,教学研究人员17万,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2100名,专职研究人员1400多名。这些学校共有112个专门研究机构,各类精密和尖端仪器20多万台(件)。“六五”期间,这些高校共搞成了2859项科研项目,其中一些项目被我省应用,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陕西机械学院帮助宝鸡石油机械厂采用了一项新工艺,使材料和能耗下降了42%,产品合格率由40%上升到95%,每年可获经济效益200万元。
但是,也有一些企业的领导思想保守,安于现状,看不到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在采用先进技术上舍不得投资,怕担风险,不愿采用高校科研成果,使很多前途、效益可观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在我省开花结果,最后只得到外省找“婆家”。西北轻工业学院研制成功的“CK高精度温度补偿器”,填补了我国一项空白,该院想把它给西安市一家仪表厂生产,只收技术转让费2000元,但该厂怕担风险,不愿接受。后上海市松江县新桥工业公司出价9万元买走,当年便获取40万元利润。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大理石火焰切割器”,省工省力耗能小,该校曾和我省几家有关厂子联系,但无人愿要,外省一些厂家知道后,争着掏大价钱来购买。“六五”期间,我省高校的科研成果有一半流入他省。一些高校科研人员无限感慨地说:什么时候三秦父老能对先进的科学技术敏感些,接受得快一些,那么三秦实现经济振兴也就快了。
本报记者赵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