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把心声献给孩子们
——记西安市实验小学幼儿教师刘新兰
“一个门洞nnn,两个门洞mmm,h字象个椅背子,f象爷爷拐杖子……”稚嫩的朗读声从西安市实验小学飘了出来。这是幼儿教师刘新兰正在给学前班的小朋友上语言课。
毕业子西安幼儿师范学校的刘新兰,1982年主动要求从西安市教育局下到实验小学学前班任教。她刚来的时侯,学前班的条件很差,桌凳都是小学淘汰下来的高桌高凳。小朋友坐上去,两条小脚吊在半空,不但难受,还不安全。带班的两个教师都上了年纪,身体又不大好。刘新兰没有抱怨,她一个中午就把两个教室重新打扫布置了一遍,和另外两个老师一块,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分头到外面购买玩教具,督促有关部门赶制小凳子和小椅子,使学前班很快就正规起来。
学前班有了小桌小椅,有了玩具,也订了教学计划,但却没有教材。老师们上课也只能是想起什么说什么。在教学中,刘新兰为了启发小朋友动手、动口、动脑,她结合儿童特点,制作了许多玩教具和教学卡片,还把字母编成儿歌,使小朋友便于记忆,念起来朗朗上口。刘新兰每次上完课,都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东西记下来,慢慢地积累。她写一点,就复印一点,最后装订成一个小册子发给小朋友。有一次在市教委召开的教研会上,她把那本小册子拿了出来,立即受到市教委的重视。教委就把编写教材的任务交给了她。
刘新兰开始列起提纲。她常常熬夜搜集资料、搞设计、画插图,最紧张的时候一干一个通宵。在一位老教师的合作下,一本学前班语言课本时间不长就由未来出版社出版了。她由此便一发而不可收,第二本、第三本也陆续送到了出版社。
1984年下半年,刘新兰向学校提出了教改方案,立即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她和孙晓华老师每人包了一个班(60名学生),二人取长补短,使语言、常识、音乐、体育等6门课相互渗透。有一学期,他们带的学生,在西安市第六届幼儿运动会上获团体操学前组第二名,美工组张磊还拿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组织的《假如我有一对翘膀》绘画比赛三等奖。
刘新兰很迷恋唱歌,她有一个美妙的歌喉。一唱歌,她就忘了一切。每当她一节课上得比较成功的时候,她就忍不住地唱啊唱,把她的欢乐唱给自己的同学和老师,唱给天真烂漫的孩子们。
本报记者周新安
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