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中国黑”染向世界
——记渭南市染料厂厂长刘西平
1986年,渭南市染料化工厂开发的新产品双倍硫化青打入国际市场,这个被国外誉为“中国黑”的产品一时成了国际染料市场上的抢手货。曾连续4年徘徊不前的渭南市染化厂,当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大关,实现税利390万元。今年,这个厂在原料紧张、水电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到10月底已实现税利411.4万元,累计创外汇286万美元,比去年创汇总额翻了一番。厂长刘西平先后被省、地、市评为“先进企业领导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并于今年5月荣获了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
48岁的刘西平是三年前经过民主选举当上了渭南染化厂厂长的。当时,企业先是产品滞销积压,资金非常紧缺,后是原料不足,生产发展缓慢,工厂缺乏活力和竞争。刘西平把改革内部机制作为突破口,建立起“统一领导、分权管理、直线指挥”的新体制,强化了生产经营指挥系统,制定了内部核算、统计、审计等各项工作条例,在全厂推行数理统计、因果分析图、工序能力指数控制等现代化管理办法,使这家小型地方国营企业迅速地转轨变型,有了生机。
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刘西平把眼睛紧紧盯在国际市场上。1986年,他们根据市场信息,决定开发试制新产品双倍硫化青,一次试车成功后,被外国人誉为“中国黑”的双倍青立即打入了国际市场,8个月创汇131万美元。为了扩大双倍硫化青的生产能力,他又率领技术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刻苦攻关,仅用了5个月时间,就使双倍青的产量猛增了3倍,年产量达4000吨,产值占全厂总产值70%。
今年7月,刘西平随省化工产品考察团去东南亚考察国际染料市场行情。在外期间,他广交朋友,宣传自己的产品,使新产品分散红、分散黄、二硝基氯化苯也先继打入国际市场,6种产品销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回国路经香港,他以各种形式和港商洽谈,代港商加工产品、串换贸易,购进了大批原料,并解决了自己产品的销路问题,使工厂10月份生产迅猛增长,产值相当于七、八、九三个月总和,创建厂以来最高水平。回国后,他又和深圳科技实业公司、香港广利铭公司在香港合资联办了化工染料精加工厂“卡罗公司”,增加本厂染料在国际市场上的覆盖面和在销售市场上的知名度,使渭南市染化厂这家小小的地方国营企业,在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今年市场上大苏打走俏,刘西平果断决策,用硫化青母液废水生产大苏打。他们自己动手,改造废旧设备,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建成了一个年产500吨的大苏打生产线。不仅为企业节约了6万多元,而且一次试车成功。目前,已拿回大苏打250多吨,到年底前即可创税前利润33万元。为了使硫化青的母液废水得到充分利用,他还帮助渭南电池厂、渭阳化工厂分别建起了利用染料废水生产大苏打的生产线,既治理了废水污染,又可使两个兄弟厂每年增加利润20万元以上。
刘西平处处严以律己,注意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企业的改革中去。几年来,他从来休过礼拜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坚持经常和职工对话,尊重职能部门和其他干部的意见,从谏如流。在用人上,他选贤任能,不拘一格启用人才。今年初,他亲自拟定了“工人技师考评办法”,通过考核,评选出了渭南地区第一个工人技师,并把他提拔到车间领导岗位上。他十分重视职工文化素质的提高,鼓励职工自学成才,今年还特地拿出2万元作为智力投资,先后选送了23名青年到大专院校深造。去年年底,渭南市经委兑现合同,奖励给刘西平19830元,他把其中的19330元捐献给工厂搞职工福利事业和奖励有功职工。
本报记者 周新安
本报通讯员 王百顺
刘西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