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7年11月26日
第2版
02

专家与工人

(上接一版)

(二)

栾心芙说:“是人民供我上大学的,现在把人民给我的知识传播给工人,这是我应做的份内事。”为此,他毁然放弃了外地的高薪聘请和优厚待遇,一心扑到了辅导工人的学习上。

为了用国内外最新电子技术教材武装工人,栾心芙踏破了新华书店、图书馆和资料室的门槛。

厚厚的11册电子技术资料汇编,成为栾心芙献给工人的最好礼物,放在车间供工人们随时查阅。这是栾心芙几十年科研成果的结晶,程序设计方案、任意多边形的矩型覆盖称法,制版技术,显影配方……这些在有些人认真还很“保密”的技术,栾心芙都毫无保留地捧在工人面前。

(三)

集成电路生产,是个高技术密集型生产部门。栾心芙不满足于工人已经会干什么,而是千方百计地诱导工人朝着高技术的台阶攀登。

他帮助女工徐佩丽和周荣典写论文的事,就是工人学习成果的一个例证。

早在徐佩丽和周荣典还是二三级工的时候,栾心芙就发现她俩好学上进,求知欲很强。栾心芙便经常帮助这两位女工整理记录,启发她们提高到理论上分析,又要求她们朝着科学论文的目标奋斗,把积累的知识传播出去。

听说写论文,两位女工当即产生了“老虎吃天,无法下手”的感觉。栾心芙帮助她们打消对论文的神秘感,又从论文的主题、格式、选材,直到层次,都一一讲述。一稿两稿……徐佩丽和周荣典终于分别写出了论文。栾心芙加班加点地一一提出修改意见。这两篇论文已在《延河集成电路》杂志发表。

在栾心芙的热心鼓励与扶持下,六九一厂准备车间4年来,连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和利润指标,工人们学文化学技术蔚然成风。到目前为止,这个仅有40多名职工的车间,就有7名工人在电大、夜人和职工大学专攻工种对口的专业,有4名科技人员和工人撰写出11篇论文,其中有8篇已在国内的几家专业刊物上发表,受到专家们的好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