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他摘取了激光科学桂冠
——记省劳动模范陈国夫
1986年12月11日,在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物理系新建的飞秒实验室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进修学者陈国夫,亲自安装调整的环形染料激光器,直接产生了19飞秒的超短激光脉冲。19飞秒,作为时间长度,太短促了。1飞秒只是10.15秒,每秒走30万公里的光,19飞秒也只不过走6微米。这样短促的激光脉冲,被一个中国人首次捕捉到了。这是一项令人惊叹的科技成果。
今年3月19日,英国皇家学会举办中英合作最新成果展览,陈国夫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展出了他及他所在的研究组研制成功的飞秒环形染料激光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她的丈夫菲力普亲王亲自参观接见了他们,高度赞扬了这项中英科技合作的新成果。
陈国夫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子学系,1970年,他被分配到西安光机所。从此,他一头扎进实验室,一干就是17年。
1984年下半年,陈国夫被西安光机所选赴英国参加“超短激光脉冲的产生和测量”题目的合作研究。他满心希望拼命地干上一场,可英国合作导师听说他对染料激光器没经验,不安排他工作,只叫他看书。他多次请求那位英国合作导师,人家才把他带到一个研究生那儿,还是只让他看,仍不让他动。过了两个月,一个研究生毕业后到美国去了,才给他腾出了一架仪器。
陈国夫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一个多月就大幅度地改进了英国帝国工学院的激光器,把激光脉冲宽度由200飞秒降至100飞秒,接着他又动手设计了用于压缩激光脉冲宽度的群速度干涉补偿仪。这初步显示的才能,使英国西比特教授大为惊异,恳请他帮助圣·安德鲁斯大学物理系创建飞秒实验室,并为他争取到了英国皇家学会的资助。
“超短激光脉冲的产生和测量”课题,世界各国竞争很激烈,纪录在不断刷新。1984年底,著名的美国贝尔实验室得到了27飞秒的新纪录,令激光界同行瞠目。这一纪录象百米运动员的10秒一样,似乎到了某个极限,两年多时间竟无人突破。陈国夫对贝尔实验室提出了挑战。他每天工作11个小时以上。早晨常常是凑合着吃点东西就去上班,中午只在办公室里啃点面包就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多。回到驻地还要自己做饭。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加上工作劳累,使他患了胃病。到1986年11月,他的胃病加重,导致胃出血,被迫躺进了医院。
英国的医院医疗条件和服务设施都比较先进,而且对住院病人全部实行公费医疗。患者可以免费住院、免费治疗。陈国夫完全可以多休息几天,恢复一下他的体质,但他只住了两天院,又抱病回到了实验室。7天后,他成功地做出了19飞秒的超短激光脉冲。这项成果一举突破了美国贝尔实验室花费了4年时间创造,并保持了两年的世界纪录,将原纪录一举缩短了1/3,摘取了80年代世界激光学科的桂冠,消息公布后,英国5家报纸作了详细报道,其中《每日电讯》以“激光时钟发出最短的滴答声”作标题,高度评价了这一科研成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国内几家报纸对陈国夫的这项成果也相继进行了报道。
今年6月,陈国夫载誉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召光的接见。在科研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周院长亲自给他拨款34万元,让他在我国筹建飞秒实验室。
任重道远。陈国夫现在又以极佳的竞技状态,就位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本报记者 周新安本报通讯员 党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