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7年12月22日
第2版
02

张厂长帮我们发了财

省劳模张候华承包村办水泥厂,使塞外山村前石畔出现了四十五个万元户,全村人均固定财产达万元

本报讯 曾以“陕北第一村”闻名全省的府谷县城关镇前石畔村的水泥厂,使全村527口人、125户人家走上了富裕路。截至今年底,全村已出现了45户万元户,人均固定财产达到1万元。村里人夸赞说:“张厂长帮我们发了财”。

这个村的水泥厂,是1984年投资67万元。在原来零星小厂的基础上兴建的,同年10月投产,后又投资53万元修建了水泥源库。1985年3月,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候华以3年合同承包了这个厂,当了该厂厂长。按照合同,水泥厂每年给村上交纯利润20万元。张厂长承包水泥厂后,大刀阔斧,广招人才,合办工厂,先后在内蒙、山西招聘9名技术人员,合办了暖气片和石棉瓦两个工厂。还新建了水泥花砖制品厂、玻璃纤维拉丝厂,预制板厂,在全村各家招工205名。张候华承包两年多,工厂人均产值纯收入由1985年的1110元,增加到1987年的1530元,工厂固定财产由原来的265万元,增加到今年的530万元。现有9台大汽车,两台东方红75马力推土机,两台55马力拖拉机,还有4台小四轮,一辆上海牌小轿车。12月4日,又接回价值68000元的两台新汽车,这些财产全部归集体所有。两年多来,张侯华还将自己的3万多元奖金全部献给了水泥厂,用于扩大再生产。

今年10月,根据水泥供应不足的状况,水泥厂又投资200万元,购回了较为现代化的自动设备——液压塔式机立窑,预计明年5月1日试机。投产后,年收入可达400万元。

12月上旬,在省劳模大会期间,笔者采访了这位省劳动模范、农民企业家,当问到张厂长今后的打算时,他充满信心地说:“赶1989年底,争取再实现全村人均产值1万元,户均存款1万元。”

本报通讯员 贺世国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