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彩虹”飞架宏图展
——记陕西彩色显缘管厂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幅照片上的就是闻名全国的陕西“彩虹城”。它座落在渭水之滨的古城咸阳西郊,宛若镶嵌在八百秦川上的一颗烂灿明珠。放眼望去,生产区厂房林立,烟囱高耸,绿树环绕,草坪如茵。生活区各种建筑风格的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福利设施错落有致,各具特色。
这个1976年开始筹建的我国第一家彩色显像管综合企业,是国家“六五”期间的22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我国开放引进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产物。它的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20万平方米,比北京的故宫博物院还要大4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0多万平方米;拥有职工6600余人。
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的设备和技术是从日本的日立、旭硝子等4个公司引进的,具有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先进水平。全厂以总装分厂为主体,周围井然有序地分布着5个分厂、车间和设计、办公设施。各种架空管线象人体动脉一样伸展开来,与周围的厂房相接,同彩色显像管的生产过程相适应,构成了一条合谐、自动、完整的生产流水作业线。按照原设计能力,年产14英时彩色显像管为96万只。后经1985年技术改造后,新增加了18英时彩色显像管的生产,填补了我国彩管生产的又一个品种空白,使全厂的年生产能力提高到120万只以上。5年来,他们已累计生产彩管500万只,工业总产值达17亿多元。
这个厂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的现代企业。在“一条龙”连续作业线上,每26秒半钟就可生产一只14英对彩色显像管;每58秒钟就可生产一只22英时彩色显像管。在此基础上,工厂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方针,已对14英时彩管生产线的涂屏等工艺进行了技术改造,使工效提高了20%以上,荣获1985年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这项规模巨大的工程,自1979年4月破土动工至1981年10月试生产出首批质量合格的彩色显像管,才刚刚“两岁半”,从1982年12月初正式验收交付生产,也不过3年零7个月。而她的产品质量却可与国际上同类产品相媲美,“彩虹”牌彩管经过严格的检验,45项技术参数均达到或超过合同规定的保证值,安全可靠寿命可达15000小时以上,日本、美国和西德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都称赞这种彩管的质量是国际上第一流的。早在验收投产前夕,该厂就获得国际电工委员会防爆和X射线辐射、安全认证书,1983年正式投产的当年,获得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金龙奖,并远销美国、西德和香港等国际市场。
1984年在泰国举行的中国新产品展销会上,用“彩虹”管组装的“金星牌”彩电轰动了曼谷城,连经销店老板也专门留了一台作女儿结婚的嫁妆。截止目前,陕彩总厂已连续5年提前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累计生产彩色显像管已突破500万只大关。
目前,陕彩总厂的二期工程,已被国家列为“七五”期间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土建工程即将开始,预计1990年年底全部建成后,全厂建筑面积将增加到近60万平方米。产品在原来14英时、18英时和22英时彩管的基础上,再增加18英时细管颈管和21英时平面直角管两个新品种,年产量将增加到290万只,使我国彩管工业生产发生新的飞跃。1990年前,该厂还将建立起以大、中型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网。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活力、应变能力和经济效益,使工厂达到80年代中期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水平。
本报通讯员 郑耀林
(题图照片 陆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