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梦桃精神在企业改革中闪光
——记西北国棉一厂
位于秦都咸阳的西北国棉一厂,是1951年由我国自行设计,在西北地区建造的第一个大型棉纺织骨干企业。
36年过去了,西北国棉一厂象青春永驻的少女,充满着朝气与活力。建厂以来,它共为国家上缴利税6.5亿多元,相当于建厂初投资的28倍。生产能力逐年增加。目前已拥有职工7100多人,纱锭83940枚,布机2220台和年产1800吨粘胶纤维的设备。投资261万元的针织分厂正在抓紧安装设备,年产2万吨涤纶纤维的化纤分厂也正在立项之中。
西北国棉一厂是以它那高度严密的企业管理、精益求精的专业技术和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脱颖而出的。
1984年,在销售上吃惯“太平饭”、在盈利上享有“保险系数”的这家纺织企业面临着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严峻转变。在这种竞争的新形势下,西北国棉一厂变压力为动力,谨慎审势,发挥优势,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向确定在技术进步和加快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上。
西北国棉一厂不但走出了充满危机的“低谷”,而且在纺织业出现“阴天转晴”时,冲向了世界,抖出了“威风”。1986年这个厂实现工业总产值1.2亿元,出口换汇额1900万美元,棉布出口产值、换汇和人均换汇均居我省纺织系统的前茅,跨入了全国同类纺织企业的先进行列。
西北国棉一厂从1984年开始技术改造以来,以产品为龙头,以企业的内部改革为动力,走内涵挖潜的路子。仅1984年和1985年,这个厂先后改造更新了1258台主机设备,还引进了103台日本ZA200——190喷气布机、35台日本高速并条机等先进设备,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
这个厂在技术改造的过程中,把早投产、早受益看成是自己奋斗的目标。1985年,这个厂得知100多台喷气布机到达口岸,便派人五上天津,四下上海,抢时间办理了入关提货手续。当这批设备到厂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安装。仅用一个半月就安装完了89台喷气布机,两个月内使这批设备全部投入了试车生产。在一年内完成了签约、安装、试车投产,赢得了时间,争得了效益。
这个厂的技术改造给厂里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棉布产量仅1986年就比1985年增加了36%,棉布出口量增加了209%,精梳产品增加了196%,平均纱支提高7.49支。这个厂生产的19个纱、布产品,绝大部分是高、密、细、薄织物,出国口量占87%,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西欧等国家。1987年这个厂的经济效益创历史最高水平,16项指标9项夺得省纺织系统的榜首,继9月份省政府命名为“经济效益显著企业”之后,12月份又光荣出席了省职工劳动模范先进集体表彰大会,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直线上升的各项指标,接踵而来的各种荣誉,不正反映了西北棉一厂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促使企业腾飞的一个侧影吗!
1987年,是西北国棉一厂全体职工值得骄傲的一年。年初,这个厂就满怀信心地提出向国家二级企业升级为全年的奋斗目标。为了让全厂职工的心想在一起,劲拧在一块,厂党委在全厂广泛开展了向赵梦桃学习活动,用梦桃精神丰富企业精神的内涵,确保企业奋斗目标的实现,全厂出现了热气腾腾的生产局面。
本报通讯员 李宝林
题图照片 王全世
因为该厂从日本引进的喷气布机。
王全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