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8年03月15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三个小伙一个工厂(报告文学) 图片新闻 攀登者的梦 火 给你,我的事业 观烟花有感(散文) 图片新闻 领寿星证 晨曲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三个小伙一个工厂(报告文学)

姚泽芋

西安东南郊鱼王,起伏蜿蜒的公路旁,有一个风尘扑扑的小工厂,铁皮边角料焊就的大门,里边几间简陋的窑洞、平房。

然而,就是这儿,却生产着全市、全省、全西北地区独有的家俱附件——双簧碰珠,产品供不应求,并且和全国最大的专业厂家——山东海阳家俱五金厂抗衡,把产品打入了山东维坊地区。

支撑这个厂的,是三个出身、经历、性格各不相同的毛头小伙。一个是退伍回农村的坦克车长,两个是原城市区办工厂的干部和职工。他们是改革家吗?那顶桂冠对于他们似乎是太沉重了一些。然而,他们的生命基因,却是那样活跃,充满着变革的因子;他们那破旧的厂房里,似乎浓缩着我们的整个时代。

这儿就是:西安市东峰五金厂

首先吸引我的,是三人中的技术权威,副厂长王世平。小伙子厚唇,寡言,有些腼腆,然而却内秀。谈起模具钳工的工艺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摆弄那些沉甸甸的钢锭,做出各种精巧的模具,对于他来说,似乎是一种艺术享受。他为什么要脱离老厂,而去创办个体企业呢?

——说来话长。我是七六年进厂学干模具钳工的,我很热爱我的工作。为了学技术,我常常一干一个通霄。当时月工资只有十八块钱,但是我见了专业书就要买,至今我还存有几百块钱的书,还在工作中应用着这些书。

学徒第二年,技术比武,我一下子得了第一名。原说是给予提前晋级,但是轮到我头上,不知道为什么,只说上级没批,事情就算完了。这样的事,以后还有几次。设计制造模具,是冷冲压工艺的关键工序。那一年,全国同行业评比,我厂工人齐心努力,产品获得了第六名,有一笔奖金,但是底下一个子儿也没见到,听说是头儿们分了。从那以后,我上班就开始混天天了。

来了新厂长,搞承包,我承包了模具班,当月,我们把产量从25万提高到了40万,但是,当月底合同兑现时,厂长不认帐了。我跟厂长吵翻了,我拿不拿小意思,怎么给十几个弟兄交待呢?前思后想,算了,不干了,弄个啥都比这强……

也是艺高人胆大吧,他勇敢地迈出了自己的脚步。

王富平,矮墩结实,典型的坦克兵多力型身材,为人厚道,脾气耿直火爆,却不知设防,少了一点生意人的狡黠。

退伍回家,先办纸盒厂,赚了几千块钱,又高息贷款两万余元,和一个萍水相逢的城里师傅拍板成交:一个出资金地皮,一个出信息技术,要开办五金厂闹一番事业了。

老师傅揣上两万五,弄回了三台旧冲床,一吨铁皮下脚料,却拍屁股一走了之。

面对一堆废铁,一身高利贷,富平急得几乎要自杀。竟想不到的是,老师傅虽然走了,但他带来的一个小徒弟,却不吭不哈地留了下来,并且使出了一身绝活儿。这个小徒弟不是别人,就是王世平。

创业的日子是艰难的。

没有定向的原材料来源,没有定向的销售渠道,预测一下市场状况,找个样品就上马,这样干,似乎是在冒险。

然而,冒险自有冒险的乐趣。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千这样的事业,无疑更能体会到一种创造的快感。

他们的事业又吸引了王炳新。

炳新象个文人。戴一副近视眼镜,大大咧咧后面潜藏着一种精明。

他是世平的中学同学,来前在一个针织厂里当销售科长。在这儿,受的那份辛苦是当科长时无法比拟的。没厂房,他当泥瓦工,垒砖砌墙。做模具,他打下手,八寸见方的钢坯,三人换着扯钢锯,连续五六个小时,硬是横着一剖为二。

他图的是什么?赚钱吗,不能说没这种动机。然而,他是在富平和世平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入伙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图个痛快”。他在办公桌后边憋闷够了,他要自己定向,自己决策,自己干出产品。

至此,三人殊途同归,珠联璧合。

现在,他们的产品打开销路仅一年时间,已经还完了全部贷款,就是说,已经赚回了一个工厂。

看到自己的产品在商店出售,填补了地产的空白,看到那些农村小姑娘们每月喜盈盈地领到百儿八十元的工资时,他们的欢欣喜悦难以形容。

他们自己也相对地富裕了,对于那些传统的小生产心理的承袭者来说,这是成功的开始,也是分裂的端倪。

他们如何呢?我们看看世平的家。

简陋、驳杂的家俱。十二时黑白电视机,因为常出故障,后盖干脆就开着。

倒是那两辆火红的轻骑,那两顶火红的摩托头盔分外引人注目。他们追求的,是更高的效率和速度。摩托买了才半年,已经跑了近三万公里。联系业务,跑原材料,常常一天跑几十个工厂,有时一天宝鸡飚个来回。

今年,他们又找到了发展彩电国产的这样一个有着广阔发展前途的领域。本市一彩电部件工厂,以金属零部件招标。厂长王富平带着他的产品,击败了浙江、陕西许多社办厂家,一举中标。他们取胜的根本,在于质量和信誉。有一次,因大厂发错了图纸,致使他们的产品不合规格,为了避免大厂停产的损失,他们苦干三天三夜,重做模具,重新生产,终于在停产前一小时把东西送到了门前。而他们的产品质量,在该厂的四名日本专家不但点头认可,而且为一个个体厂家能生产如此产品而大感吃惊。

谈及未来,他们很兴奋。盈了利,大权在握,他们有一千件、一万件事要干,要痛痛快快地闹他一番事业。

(摄影 王琦)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