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西橡的脚印
——西北橡胶厂侧记
在古都咸阳的西郊,有一个与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相邻的大型企业——西北橡胶厂。它占地面积35.8万平方米,拥有职工3750多名,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橡胶制品综合加工企业。
自1966年建厂以来,该厂共为国家上交利税15601.47万元,相当于建厂初投资的7.54倍。其产品由开始的耐油管,密封件和飞机软油箱等军工产品,逐步扩展到民用胶管、轮胎和胶布制品等15个大类113个品种9532个规格。历年来优质品率都超过了50%。产品行销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外销欧洲和东南亚等国家。与此同时,西北橡胶厂也获得了与它成就相符的美誉。近年来先后被陕西省、省石化厅和咸阳市评为“文明工厂”、“六好企业”和“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等。
早在1980年,西北橡胶厂在保证军品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及时池把产品布局转向以民品为主的生产轨道,为西北橡胶厂的发展打开了通道,取得了从1981年起连续3年利润翻番的好成绩。1984年给国家上缴税利达到2082万元。同时,也促进了企业内部的体制改革。1985年初,厂里成立了“四部一司”,将11个生产、辅助车间改为9个分厂,下放了奖金分配等权利。人民日报曾介绍了这一做法,陕西省也及时推广了该厂的经验。
不久,由于种种原因,该厂经济效益下降,到1987年的第一季度亏损额达54万元,使企业几乎陷入困境。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他们通过改革,加强了经营管理,狠抓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充分发挥进口设备的效能,使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逐步上升。
西北橡胶厂的决策者集中242名科技人员的智慧,将从日本引进的双模个体硫化机及时配套,给从美国引进的2#钢丝管编织机也配套了制冷设备,代替了液氮,专门培训了操作人员,使这些设备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他们还紧紧抓住各种民用轮胎这个主要产品系列化的开发。仅1987年,就相继开发,批量生产了900—20—16、450—12、400—12、135—12、165—13等新产品,共为厂里增收330万元,创利税128万元。
西北橡胶厂始终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去年全厂共生产59个产品,达到或超过质量指标的55个,综合质量指标完成率为93.2%,比1986年提高11%。同时33个产品达到或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86年提高了11.8%。
为了使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该厂还配备了一支有33名推销员为骨干的销售队伍,加强了销售科的领导班子,由于领导重视,销售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使产品推销工作起色很大。1987年,他们在原来订货额只有1981万元的情况下,硬是想方设法,广开门路,最后实现了5805万元的产值,全年销售收入达6335万元,比1986年的5367万元增长了18.05%,其中还催收了882.87万元的企业历年拖欠款。
龙年伊始,西北橡胶厂在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中,正沿着新的目标稳步前进。目前,他们正在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在承包的形式上,厂领导根据厂情,不搞“一刀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积极稳妥地逐步进行。现在,已和总厂签订承包合同的6个分厂都显示了新的活力,生产经营势头很好。分厂的承包,大大促进了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的落实,新的企业机构改革也在酝酿之中……
我们期待着这个为国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大型企业,在“四化”建设的道路上再立新功。
本报通讯员 李俊升23
(题图照片 杨西民
题图题字 桂子)
图为该厂从西德引进的钢丝高压胶管编织机。 马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