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他在残钛堆上辛勤耕耘
——记省劳动模范王锡柱
他,一个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参加工作25年来,从零开始,执着追求,领导、设计、安装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残钛回收生产线,填补了国家残钛回收工艺技术空白,使工厂具备了年处理残钛3000吨的能力;他与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回收利用残钛858吨,产值达1500万元,节约原料费1029万元;在国家科委下达的“六五”攻关重点课题“残钛回收工艺研究”中,取得了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就是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一分厂技术副厂长王锡柱。
1970年,王锡柱从祖国首都,来到这大西北的秦岭山麓,开始接触残钛回收工作。当时,即使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成套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我国更是一穷二白。王锡柱面对困难,和七八个同志用剪刀破屑,手工操作,开始了一天几十公斤的残废回收研究和试生产。随钛加工量的增加,边角余料和钛屑越积越多象长蛇似的横卧在整个厂房的道路两旁。王锡柱和工程技术人员一道,土法上马,在自己设计制造的极简陋的设施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打下了残钛回收的基础。
1983年,国家科委下达了国家“六五”重点科研课题“残钛回收工艺研究”;国家经委也批准了残钦回收车间技术改造项目。王锡柱和他的攻关小组立即投入了这一课题的研究。为了使攻关项目早出成果,他南下邵关,北上齐齐哈尔,东进胶县,南赴川滇,走访了上百个国内企业,找资料、查数据、翻文献,从课题选择、工艺设计、设备选型到订货谈判、非标准设备的工艺条件等几千个技术数据上反复研究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仅用3年时间,他就圆满完成了攻关课题,解决了国外发达国家20多年才能完成的研究难题,得到了诸如“牌号鉴别法”油污清洗和检验方法;清除锻造氧化皮;块状料碎化和电极制备法,除去高比重夹杂物等残钛回收工艺方法。经专家鉴定,确认为国内首创。1985年投入生产后,共回收利用残钛422吨,获经济效益506.4万元。
要在短期内建立世界第一流的残钛回收生产线,最快、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全面引进。然而,国家经委仅拨款400万人民币(含美元180万)。而这套设备要全部引进得花400多万美元,咨询费就要花60万美元。王锡柱着眼国内,立足本企业,经过多方考察出访,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只引进关健设备,部分主要设备和辅助设备由国内或本厂制造的方案。依靠大家的创造性劳动,终于完成了残钛回收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第一流残钛生产线。工程总费用只有392万元(含美元72美元)。仅此一项,就节省103万美元。实际总投资比原计划节资268万元。
十几年里;王锡柱先后参加有关电解法制取难熔金属、残钛回收等30多项研究项目,其中有12项是主要负责人或主笔,两次获部、总公司奖。前不久,他被省政府命名为“劳动模范”。
本报通讯员 陈黄兴
张法泉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