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演变
李福荣 郭昭明
二十五集的电视剧《西游记》根据吴承恩的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改编搬上荧屏之后,男女老幼无不为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所吸引。然而,孙悟空的演变却鲜为人知。
吴承恩创作的这部神话小说,跟《三国演义》《水浒全传》一样,都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再创造的。《西游记》围绕唐僧西天取经而展开故事情节。唐僧本名玄奘,十一岁便出家,十分勤学,对大小乘经论无不通达。他发现过去翻译的经典多有讹谬,便下决心去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他跟上商人往游西域,先后经历西域十六国,历时十八年,取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回到长安;之后,从事翻译十九年,并写了记载自己亲历的一百一十四国和传闻二十八国的情况的《大唐西域记》,带有传奇色彩。南宋时,民间话本广泛流传。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已出现了一个猴行者变为白衣秀士,保护三藏,沿途降妖伏怪的简单情节;他还有一个帮手,就是深沙神(后来演变为沙和尚)。猴行者成为书中的主角。到了元代,又出现了新的话本,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编纂的《永乐大典》第13139卷就载有一千二百多字的元代话本摘录。元末明初,孙悟空已不是白衣秀士,而成为神通广大的猴子。元末明初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这样的形象。朝鲜古代汉语教科书《朴事谚解》中就转述了孙悟空闹天宫、车迟国、借扇子、女人国、蜘蛛精、黄风怪、红孩子等情节。
只是到了吴承恩手里,孙悟空的形象才变得那么可爱可敬。现在,经过文艺工作者六年艰辛努力,孙悟空的形象又被拍成电视剧,更加深入人心,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