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王老万”传奇
(上接第一版)
后来大伙又叫他王印祥
1971年4月,王印祥调到澄合矿务局权家河煤矿,担任采煤技术员,矿上分配他做采煤方面的技术工作。面对矿井大量涌水这一新的课题,他自学、研究地质构造和地下水处理,成功地完成了“裸体巷道注浆堵水”的课题项目,并先后在西北五省专业协作会和省首届煤炭科学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煤炭部的一家专业杂志还刊登了这一成果。
也许是时过境迁,也许是技术革新方面的成功,从本单位乃至省煤炭系统,人们又给池恢复了本来就应该属于他的那个大号:王一印一祥。
四人帮垮台了!王印祥激动得彻夜未眠。但由于他调的单位大多,平反的事好象谁管都不合适,经过他多次上访催促,公安部门才于1978年11月作出决定:给王印祥彻底平反。
这时,我国自行设计建成的第一座年产30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矿井——韩城矿务局桑树坪煤矿正在招兵买马。于是,王印祥于1979年6月正式调到桑矿,先后担任了设计能力为年产210万吨斜井的主任工程师、矿经济改革办公室主任、矿副总工程师等职务,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以自己的拼搏精神和卓越的成就,去追补那动乱年代被耽误了的年华。
而今他成了名副其实的“王老万”
1984年,澄合矿务局新建的王村矿井井筒漏水,搞过裸体巷道注浆堵水的王印祥被请去作指导。成功后,桑矿的领导从中受到启发,便让王印祥组织一支专业注浆队伍。
王印祥说干就干,立即着手从本矿调来13各有一定技术水平的职工,筹借了2万元流动资金,只借了两辆架子车、3台旧钻机和一台注浆泵就开工了。不到一个月,就解决了斜井巷井口漏水问题。
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士气。接着他们在北京煤炭科学院的扶持下,在全国范围内北上南下、从陕西、山西、四川到首都北京,王印祥的注浆队捷报频传
到1987年底,这支队伍由桑树坪煤矿注浆队改为韩城矿务局注浆公司,现在这公个司拥有5辆汽车、4部电台、3部报话机、8台注浆泵、13台钻机,3年完成产值300多万元,上缴利税50.7万元,职工个人收入逐年提高。王印祥,也于1987年当上省劳模,今年“五一”节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事业的兴旺使王印祥个人也逐步富起来。1986年初,中国煤炭科学院的几位同志来矿上和王印祥谈业务。当问到王印祥和爱人张倩筠两人1985年在注浆队工作的收入时,他们计算了一下,刚好一万出头,客人们欣喜地开了个玩笑:“老王这下可成了名副其实的‘王老万’了!”从此,“王老万”这个名字就不胫而走,甚至连外省联系业务的电报上也写着“王老万收”
打来的电话要“王老万”接,王印祥也认为靠劳动致富光荣,对“王老万”这个大号也乐意接受。
王印祥成功的秘诀,首先在于他顺乎了改革的大潮。早在1985年3月他承包注浆队时,就提出了“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方针。他既是公司的经理,又是工程的设计师、预算员、业务员、采购员。全公司43名正式职工中,脱产的管理人员连王印祥本人在内只有4人。
他的队伍里不养闲人。公司里总共43名职工,却常常是几个工地同时开工。正式职工全部实行“满负荷工作制”,补充劳动力采取“就地招收,来了就干,干完就散,下次有活,请来再干”的方法。 (下转本版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