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三国》
王运龙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包罗万象,内涵十分丰富。政治家见权术;军事家观战争:年青人还能看到儿女风尘。据说近年来国外的工商业巨子,还从中学到了运筹权变的经商方术。
大约和所有的曾进过学堂门的人一样,我从开始认字时起,便从小人书上读“三国”故事。回想起来,三十余年读“三国”,由于阅历的变化,其感想大不相同。
少年时读“三国”,爱的是“关、张、赵、马、黄”。与小伙伴谈论的是“出五关”,“长坂坡”,“赤壁大战”。其余人物,除从戏园子里看见曹操是个大白脸外,留有印象的是刘备只知哭鼻子;孔明摇把羽毛扇。内心里便嘀咕刘备这名子可能就是从“流鼻涕”而来。
青年时读“三国”,十分崇拜诸葛亮,他躬耕垅亩,不求闻达,为筹三顾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刘备一展雄才,火烧博望,舌战群儒,巧借东风,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历事蜀汉两朝,鞠躬尽瘁,功盖三国。
现在,我已岁进中年,重读“三国”,别有一番感想。开始对少年时最看不起的“流鼻涕”的刘备暗自佩服起来。他不仅桃园一会,结识了两位生死与共的异姓兄弟;让徐州,取西川,三战吕布,百折不挠,而且能礼贤下士,三顾茅芦,信用孔明终生不疑。他以卖草鞋的出身,虽借帝皇之胄,在群雄并起之时,能独占一隅,传之二世,也确实不易。
然而,在细细地品味之后,便觉得孙权似略高一筹。刘备以桃园结义起家,却最终也败在为义弟们报私仇上。用现代话来说,即所谓思想境界不高,圈子划得太小。致使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师精锐尽丧,元气大伤。连他自己也病老白帝,无颜见成都父老。孙权虽系继承父兄遗业,但大事能断,临危不惧。他优待老待臣,如张昭虽多次与其谋不合,却仍立文班之首。故而孙得到父兄旧僚的死力扶持,雄踞东南使阿瞒不得渡江饮马。
但总观“曹、刘、孙”三人的魁首,当推曹操,他胸有大志,腹有良谋,能文能武,又极能察纳良言高见,惜才爱将。所谓论才不讲门第,拜将不分朝野,使曹营猛将如雪,谋士如雨。虽有几个“心在曹营身在汉”者,也无伤大局。更兼他“挟天子以令诸候”,使三分天下,魏占其二。晋所以得一统天下,曹阿瞒是一块巨大的奠基石。
三十年读“三国”,所爱者“将、佐、帅、”层层递进。他们虽各分属三个集团,组织或曰团结的方式不同,但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从他们的得失成败之中,应该有不少可以启迪后人智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