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发达秘诀(上)
高军生
日本,一个面积小于美国加州而人口过亿的岛国,怎么能在短短四十年内从战败国跃升至世界第三经济大国的地位?一个须从国外输入所需大部分工业原料的国家,怎么能变成一个汽车,家用电器、纺织品、钢铁、电子计算机称霸世界的经济高度发展的世界强国?
研究日本经济成就的专家现已明白,日本的成功有很多方面得力于其以下民族特性,
模仿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日本那样,能从其他国家中择善而用。这种在技巧上模仿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
1953年,日本新力公司仅以25000美元的代价,便向美国西方电气公司购得制造晶体管的仅利,后来便藉此建立了微电子工业。
今天,日本企业家仍然移尊就教向外国公司学习管理方法,而且不厌其详。日本渴求外国科技永无止境,企业家均亟欲采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意见一致 日本人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愿意折衷以达成意见一致。差不多每一个人对治理社会都有发言权。但不论什么群体,都必须取得有关人员的一致同意,否则便不采取行动。日本人形容这程序为巩固根基。就像园林工人在移植树木之前把根部包扎起来一样。
放眼未来 日本人认为只有整个群体上进,然后个人才能受益。公司企业都不追求急功近利,他们所努力的是先在市场打稳根基,要放长线钓大鱼。工商业和政府都着眼于10年甚至20年之后,务要建立持久的繁荣。
这种远处着眼的习性从日本人之积极储蓄可以看出。美国一位专家指出; “使日本经济达到高峰而维持不坠的因素是储蓄。各种各样的储蓄一—政府的、公司的和私人的——还有高明的投资。”多年来,日本人一直保持着20%的储蓄率,这个数字是美国的3倍多。
产品质量30多年前,“日本制造”等于是品质低劣的代名词,而且日本产品也大都在廉价商店销售。可是在今天,日本企业都注重提高产品质量。松下电气公司对职工灌输观念,使他们人人觉得自己是质量检查员。如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不良产品,公司鼓励停顿整条装配线将缺点纠正。
今天,日本人已瞧不起美国产品。例如,日本汽车经销商在推销进口的美国汽车时,必须在车身加喷一层油漆,以满足要求严格的日本顾客。
竞争 日本的出口产品之所以竞争力强,主要是由于它们首先成功地经历了国内市场的竞争考验。1980年,丰田公司首先推出一种用芯片控制的发声装置,可在汽车燃料或其他液体不足时便向驾驶员自动报警。几星期后,类似功用的装置日产公司也推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