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艰难的成功者
(上接一版)
他兴奋了。一个赫乎乎的壮举勾画在他的脑际:用两三年时间,把中学数学中的教具全搞出来。费用:数百元:体积:一箱装:重量:一肩扛。
能搞成一项发明是十分可喜可
贺的,但其成功的船却是用汗水苦水撑起来的!
要搞出一项囊括中学数学的教具,不仅设计要合乎原理,理论要能自圆其说,更主要的要能亲自动手做成模型。他往往是苦思冥想了形体,却画不出图;千思万虑画出了,却又做不成模型:千方百计做出了,兴冲冲拿到工厂让加工,工人看一眼便判了死刑!
高中几何有这样一道题:在正方体各棱的1/4处切去四角,求四角体积占正方体体积的几分之几?为制做此教具,他整整用了一年半时间。
最初他用萝卜,可教具未做成,萝卜早蔫巴了:接着改用木质,托人到乡下买了块杜梨木,背到宝鸡镞光,一切削又归失畋:第三次用矿蜡浇铸,第四次用铁丝弯折,第五次用幻灯底片,第六想到铁皮……眼看做成了,却无法把大小17个形体粘合在一起……
他的心象下了油锅。夜半一次次从梦中惊醒:走路,撞行人了,他还在想他的形体:饭端在手上,筷子却在地上画满了圈圈……疱丁迷牛,活蹦乱跳的黄牛在他眼中是一副副骨骼:郑板桥迷竹,一根棵青笋翠竹在他胸中变成了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孙志强迷形体,日里所见,夜里所思,全是点线面组成的理想的几何体……
他终于想到了磁铁。一件教具,400多个日日夜夜,谁能不被他顽强的毅力所折服呢?
苦海的尽头是荣誉的金字塔,荣誉的背后呢?
孙志强成功了!他用铁丝、铁皮等做具体材料,研制出了囊括中学数学教学的50多(台)件一具多能、灵活多变的教具。一拿到课堂,枯燥乏味的数学课顿时变得趣味盎然。1985年6月,市县联合对此进行了签定,给予高度评价,并建议立即试制推广。
消息传出,孙志强蜚声教坛。教具被评为宝鸡市普教成果一等奖,市科技进步四等奖:关于教具的论文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论文汇编》,并光荣地出席了西北五省区、全国数学年会:1987年还被评为省市劳模……中学师生的信象雪片朝他飞来,一致呼吁“教具”赶快投入生产,以解中学数学教学燃眉之急!
然而三年过去了,他的发明还在那粗糙的木箱里睡大觉,发绿生锈。搞发明难,社会承认更难。推广应用难乎其难!几年来,他跑遍了西安、宝鸡、麟游及毗邻各县许多工厂,可小厂技术拿不下,大厂排不进去:有拿下的,光模具费就要10多万,他一个穷教师,就是砸锅卖铁也拿不出来……
他心头滴血。一趟趟满怀希望背出麟游山,又一趟趟神情沮丧背回来。
荣誉的背后不都是喜悦,更多的是忧愁。
不知是国家专利局不识货呢,还是这“玩艺”真是个发明,孙志强竟一连有四项专利授权。破天荒的大事,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中国科学应用公司、《世界发明》杂志,郑州、太原等科技部门一连数次来函,都给高度评价,有要为他写发明家传略的,有要介绍到国际上去的,然而他听着高兴,看了却忧愁,那费用往往贵得吓死人!
在外人看来,他一下获得那么多专利,一定成了百万富翁了吧?谁知他正债台高筑呢!大宗开支有:专利申报费1000元:年费征费1000多元:在长达六七年的研制推销中无底洞般补贴进去的,手头已有3000多元的亏空,向亲朋告借都难于启齿了。
也许有人会问,那奖金呢?他在笔记本中写道:“获市普教一等奖100元,获市科技进步四等奖300元,讲座费30元。”这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六年来含苦茹辛、废寝忘食的全部酬劳么?
1987年4月,第三届全国发明博览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宝鸡市科委极力推荐他去参加。他原已答应好的,临阵却脱逃了。费用莫要说起,光那查新费一次又得1000多元!他的经济命脉早已微弱得连正常生活都难以维持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句喊烂了的口号,可有人想为它的振兴奉献一项发明,却又为何如此艰难呢?
沉思。发明家的足迹给人们留下无穷无尽的沉思…… (吴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