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9年07月06日
第2版
02

请千万别忘了我们的环卫职工

本报特约记者 应志治

前不久,陕西日报刊登了—篇著名文章,批评了咸阳市环卫工作方面的一些问题。一时间,许多人把意见一古脑儿投向了环卫工人。可他们那早知道,环卫工人们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小马拉大车

当各级行政机构越精简盛庞大,机关人员越汪缩越多的时候,环卫工人的队伍又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建设部规定,环卫工人按城市人口的千分之三——四配备,环卫车辆按人口的万分之二配备。象咸阳市这样一个拥有三十多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应配环卫工人900多名,车消60多辆。但实际上,这个市市区仅有环卫工人140多名,加上各种长、短期临时工才500多一点。按编制几乎少了一半;实有车辆29辆,也仅是应配数的一半。山于人少,任务大,环卫工人的辛苦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人,要承担80万平方米的清扫任务,管理公厕46个,悬空垃圾台93座,年清运垃圾7万吨。有工人说,他们是小马拉大车,此话不无道理。

住房没着落

始建于50年代初的咸阳阳环卫机构,30多年来,只建过一栋45套住宅的家属楼。全处140多人,除45人有幸乔迁新居外,尚有85人无房往,其中双职工35户。这些人有的租住民房,有的投亲靠友,有的只好屈居陋室,艰难度日。一位50年代参加工作的老工人,一家三代六口,仅有一间14平方米的住房。该处的15个单身职工,有的因为无处可宿,只好“早来晚走”,一天往返近70华里。起早摸黑,辛苦劳作一天的环卫工人,下班后没有一个安静的“窝”,不能不令人不安。

挨打受气

写下这个题目,可能有人不相信。看看事实吧。

镜头之一。某路段垃圾台前,一辆垃圾车刚刚停稳,走来身着黑衣的市容纠察,不容分说,挥拳就打。理由是:车停的不是地方。

镜头之二。某居民乱倒垃圾,理所当然地受到管理人员的批评,但一些人不去批评某居民,反例指责这位环卫工人:“管垃圾的也居然管起人来!”后来,这位环卫工人竟被打,住进了医院。

镜头之三。清洁女工G正在清扫路面,哗一一一盆脏水倒在她面前,刚扫过的地面又脏了,她的衣服也溅满了脏水。“怎么样这样呢?”她温怒地说。“我不倒,要你们这号人干什么?”一江身体硕壮的饮食个体户反相讥。

“融线找对象”

青工小B,一个挺英浚的小伙子,口袋里又有一张中技生的文凭。可就是因为当了环卫工人,连着谈了三个女朋友,都相继和他“拜拜”了。事有凑巧,恰好某局机关借调了他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他又谈了一个对象,结果,成了。

青工小D,工作上是一把好手。和他淡的女朋友,几乎都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调离环卫部门才结婚。他只好违心地提出调离。面对这一本来不成问题的问题,领导只有忍痛割爱。

据在A市环卫处了解,几乎所有的青工在找对象时,那有过一段曲折。——找对象也要搞“曲线”,也真难为他们了。

并非结尾

尊重、理解、关心环卫工人,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当年,刘少奇同志亲切接见掏粪工人时传祥,至今在人们的心目中留有美好的回忆。在改革不断深入,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更应该为环卫工人多办一些实事。希望各级领导,在讨论如何改善知识分子待遇,如何改善老干部待遇,如何改善这,改善那的时候,请不要忘了我们的环卫工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