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黄潮”追踪
韩庚罗碧
引子
西安市,繁华的东大街。
外文书店旁一个书摊上,摆着、挂着的各种书刊、杂志,组成了一个彩色的空间,一个包罗中国、世界乃至宇宙的立体。在这不大的空间里,毛泽东以他那特有的敏睿目光,看着自己身后的人世。一位足蹬马靴、手执长剑的侠女,凌空跃起刺向仇敌。克塞号飞船正紧急出动,推进器卷起一股尘烟。一丝不挂,长发从酥胸掠过的美女向路人媚笑……
类似这样的书摊,整个西安不下五百处。
这些书摊,出售的是印销最大、时尚性强、内容轻型化的所谓现代畅销书。
浏览一下书名,便可以给这些读物大致分类。《无忧房事》、《销魂旅店》、《乳房的罪恶》、《走向淫窟的少妇》、《黄色大淫乱》、《欲海横流》、《十大妓女淫乱史》等准黄色读物占了主流;《海南纪实》、《毛泽东轶事》、《刘少奇的悲剧》、《康生外传》、《江青野史》、《女秘书去毛家湾》、《侠女斗色魔》、《青灵女侠》等一些政治秘闻书籍和武打小说也不少见;还有《黑猫警长》、《姓名与人生》等儿童读物及占卜算卦之类亦在书丛中夹杂出现。
这诸多的图书、刊物是从哪里流进的呢?我们寻迹走访了一
书市
解放路。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南来北往的行人。
东六路口。小吃店、烧鸡摊、水果摊主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沿着向里延伸的街道走,一张张带有刺激、挑逗性的广告,一本本坦胸露怀,富有诱惑性的杂志立即映入眼帘。这里,是西安市比较集中的书刊批发市场。
买主们推着自行车、三轮车,拎着蛇皮袋,忙碌地穿梭于各店铺之间,有选择地购进所需要的图书。
一家书店,摆在桌上的二十多种杂志令人目不暇接。几个顾客在挑选《卖淫女郎》、《艳女凶魔》等书刊,店主麻利地开票、收款、捆书、交货。5本、10本、20本……一个接一个,买卖双方配合默契,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来这里的大多是熟客,知道行情(回扣20%),因此,没有讨价还价现象。
“这样下来,一天营业额很可观吧?”我们问道。
“不行,现在是淡季,旺季时两千元不成问题。”店主狡黠地说。
街道深处的另一家书店。生意清冷。顺着书架望去,上面陈列着《成才与发财》、《蓝精灵》、《恐龙特急克塞号》等书籍。
这条不足千米长的街上,有大小18家书刊批发店,门面清冷的仅有4家。这几家经销的大都是儿童读物、社科书、古典文学等一类书籍,少人问津。
与此相反的是,经销准黄色图书、刊物的一些书店却热闹非凡。那些五花八门的图书杂志,铜板纸封面、标题惹人注目,利也高出其它书籍。因此,这里多数书店都经销此类刊物。
据对一家中等规模书店的统计,准黄色书刊、武打小说、政界名人轶闻、占卜人生相学书籍所属种类的比例分别是56:34;13:5。
这些形形色色的书刊,渊源何处呢?翻开一看,就可查出一
源头
它们均有名正言顺的出处。《贪恋男性的淫女》是遵义文学编辑部出刊。这本杂志的顾问,还挂着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青年作家叶辛的大名;《爱情的试验》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新华印刷厂印刷。
这些正而八经的出版单位怎会生出如此“不肖子孙”呢?
“现在承包的出版社、书店都有组稿权。”一位书店老板透出了秘密。
在经济体制不完善,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版印刷行业秩序混乱,一些人在钻发行双轨制的空子。他们不是以一种现代商业文明的心态来看待现代畅销书的出版,而是抱着一种小生产者、小经营者的投机心理,企图侥幸致胜,以此发一笔大财。
出版社——我省一位作家,写了部20万字的小说,出版社认为不错,决定出书。为了增加发行量,吸引读者,希望作者加添一些“够刺激”的描写。作者增加了千余“刺激”文字。在征订启事中,还特意写明:书内有什么什么云云,以招徕读者。
批发商——有的批发商与个别出版社和非法出版商暗中勾结,以“协作出版”为名,向出版社买书号、刊号,自己出书、出刊、定价。
通俗文学选刊杂志出版社出版、“陕西印刷广”印刷的《十姊妹性犯罪纪实》杂志,只有百十页,赫然标价二元九角。经调查,陕西根本没有这个印刷厂。这当中有多少厚利可图,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尝到甘味。
二道批发商——他们也有自己的网络。这些商贩与外省市出版商保持着“热线联系”,形成许多四通八达的流通渠道,市面上什么书热销就进什么书。可以说,从早些时候的“金庸热”“琼瑶热”到最近的“性学热”“人体艺术热”“文革热”,这些人起到了加火升温推波助澜的作用。
严格对这些图书贩子下定义是不容易的。他们补充了国营图书发行渠道的不足,在信息发行、流通、批发价格等方面均比国营书店灵活,新书半月左右就可与读者见面。但在金钱面前,图书贩子们又有着统一的信念。我们看到的几份征订启事都这样写道:编织袋包装,火车快件发货,带款提书,现款现货,邮寄一律挂号,见款即发,不办托收,欢迎邮汇、电汇。
不难看出,他们是让货币在迅速周转中增殖。还真有些经济头脑呢!
然而图书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表现在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使用过程之中)。图书贩子们在攫取商品价值的同时,将相当大的一批“精神鸦片”由“二传手”“三传手”们输送给了——
读者
在东六路口第二家书店,一群个体书
贩围着翻看一本《淫之乱》杂志。
“前几天,我从这里进了几本,卖得很快,所以再进些。”一位户县的青年个体摊主说。
“看这类书的大多是30岁左右的年青人。也有学生娃来看的,不过我都要他们走。”
“都是无聊时的消遣”。
“现在说不上兴什么书,一阵儿一个热,我们只好根据卖的情况来决定进哪些书,隔两天来一趟批发市场。”
“前一阵子,我进了2000本《姓名与人生》,一星期就卖完了。”
“前一段,《海南纪实》、《新观察》卖得最快,价格上升到5元一本还抢着买。”
“南郊文艺路的书摊,知识书籍多些。西郊工业区,书的种类就杂。这不,我进了一套《情人箭》,年纪大点的人爱看这种武打书。”
书贩们在你一言我一语地解释着。
解放商场门口的书摊旁。一位老者在光顾着一本《康生外传》,三个青年人在翻着《十大妓女淫乱史》一边翻,一边窃笑。
在一些很时尚的租书房,《猎人日记》、《静静的顿河》,《聊斋》等名著被挤死在书架的—隅,蒙上了一层薄灰,而那些带有“情”“色”“淫”“妓”的准黄色刊物,虽然用牛皮纸包了皮,但仍“满园××关不住”,还是被翻得发了黑、卷了边。光顾“准黄色”读物的以青年人,特别是以文化层次不高的青年人居多,也有不少高中学生。据书贩反映这类读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书的题目、封面及个别细节的描写,至于文章的主题、情节等则极少问津。
还有另外一群读者,听说某本书要查禁了,赶快买几本放着。翻一翻书的内容,估计这本书在市面上呆不了多久,也买几本。许多政治类(这个分类也许不太准确)书,如《山坳上的中国》、《首脑论》、《球籍——一个世纪性的决择》、《沉默的中国人》、《自由备忘录》、《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等,就是在这种逆反心态下形成的热销风潮的。
“干吗买这么多?”
在西安市南大街二轻展销中心旁,我们问一位戴秀郎眼镜,手捧三四木此类书籍的中年男子。
“现在不买,恐怕今后再也见不到了。”
这种种现象,一切的一切,应该引起我们——
沉思
人们的个人文化心态和读书指向是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的曲折反映。
迷恋那格调低下的色情和暴力文学,是一些人的阴暗、变态和畸形的社会心理喧泄,是一种前工业社会时期的落后意识的沉淀。
在人类现代文明进程中,倘若沉缅于这种落后的社会心态中,将会使整个民族精神下跌。它对整个社会肌体的损害,也许在若干年后,要在正在读书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才真正能暴露出来,眼下仅仅是初露端倪而已。
善良的人们啊,你们感觉到了没有?
(摄影 柳青)
钟楼个体书摊上的杂志
这个中年汉子正全神贯注翻阅一本卜卦书,买与不买,尚未下决心。
本版编辑叶广芩
刊头设计赵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