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9年07月20日
头版
01

摘取油菜育种桂冠的人

——记省农垦科教中心研究员、省劳模李殿荣

在中国和世界油菜育种专家的行列中,陕西省农垦科技教育中心研究员、油菜研究室主任李殿荣的知名度日益增高。这位从泥土中滚打出来的专家,二十多年来默默耕耘在良种繁育的天地里,先后育成了“7211”、“7416”、秦油一号“秦油二号”等油菜良种,在省内、外累计推广种植600多万亩,增产部分净产值达1亿多元。

1962年,毕业于西北生物土壤学院的李殿荣,被分配到三门峡库区华阴农场,1972年农场组建试验站搞农作物良种引种试验,李殿荣被派去当技术员。当时,尽管试验站设备简陋,条件很差,李殿荣他们的试验工作还是很快上马了。他只有一个信念,生产需要什么良种,就繁育什么。

当时,华阴农场大面积种植的“跃进”油菜,秋天长势很好,但到了春天,却满地稀稀拉拉,保苗率只能达50%。为了选育出既耐寒、高产、稳产,又适合机械化收割的油菜良种,李殿荣深入3000亩大田,选择自然变异单株。经过两年单株选择,一年混合选择,于1975年育成甘蓝型油菜良种“72119”推广到农场、关中油菜产区及外省大面积种植,普遍反映高产、稳定、抗逆性强。1978年被省科学大会授予科研成果奖。

1976年4月的一天,李殿荣在自己复合杂交组合的后代中,意外地发现了几株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株。他深知,在油菜上利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能较大幅度提高产量。英国、日本、西德等国的科学家也曾育出雄性不育系,都因不育性不稳定或“三系”不配套未能用于生产。他决心攀登这座高峰。

从1976年开始,他经过不断地成对回交,连续选择,终于在1983年育成了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并育成“垦C”型恢复系,实现了“三系”配套基础上育成的油菜杂交种,“杂37”,已在我省关中地区大面积试验示范。

 1983年4月,在省农垦局召开的一次现场观摩会上,来自高等院校和中央、省级科研院、所的各路代表看了李殿荣的研究成果后大为震惊,有人当即提议将现场会议改为鉴定会。4月18日,由省农垦局主持的鉴定小组,正式通过对李殿荣油菜研究成果的鉴定。李殿荣培育的“杂37”油菜杂交种,也被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为“秦油二号”批准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1986年12月6日,国家农牧渔业部召集全国50多位专家,在西安对李殿荣的研究成果通过部级鉴定,认为他研究完成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配套技术及其杂种“秦油二号”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突破性成果:“秦油二号”可比常规油菜良种增产30%以上,是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油菜新品种,它标志着我国在油菜杂交优势利用领域已跃居世界领先地位。1987年12月7日,在国家科委召开的国家发明奖授奖大会上,李殿荣波授予国家发明二等奖。

李殿荣为人民做出了显著成绩,党和国家也给了他应得的荣誉。1978年以来,他先后多次被部、省授予先进工作者、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被省委、省政府两次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去年他又被选为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最近,被我省推荐当选全国劳模。本报特约记者杨兴中?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