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共同的富裕
——记礼泉县袁家大队党支部郭裕录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人们印象中的农民形象。然而,在礼泉县烟霞乡袁家大队,已有80%的农民不在与土疙瘩打交道了。他们象城里人一样每天上班,比城里人还富足。家家有彩电、冰箱、洗穿机,60%的农户新添了摩托车,家里有了电话,不少家庭存折上的数字是5位数。
人们在羡慕袁家农民“福份”的同时,不得不钦佩他们的支书郭裕录在袁家村致富的道路上,所显示的胆识和才干。
郭裕录是1969年当选为袁家村的队长的。当时的袁家衬是渭北早原上的一个偏僻落后的穷村庄,36户人家一年靠吃返销粮度日。为改变这种面貌,25岁的郭裕录没黑没明地带着全村人平整土地,开沟挖渠,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粮食亩产1580斤,近乎6年前的4倍。第二年,袁家村还靠多年的积累盖了4幢两层居民住宅楼。袁家人终于在四周农民羡慕的眼光中过上了幸福生活。1982年,全县农村纷纷分田到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郭裕录根据本村实际,没有那样做,带领全村人走集体致富的道路,受到全村人的拥护。
信任给郭裕录带来了压力。袁家村怎样跟上形势,在致富的路上再迈一大步呢?他分析了这些年的生产情况,清楚地认识到:粮食亩产1500多斤,在现有的条件下已算达到顶峰。而这些年由于一些大型农机设施的应用,已使袁家出现了劳力剩余的现象。土地已经满足不了袁家人了。袁家人不必都厮守在土地上,必须寻找新的致富门路。
他将眼光放在了发展建材业上面。早在70年代,郭裕录就小打小闹,办了砖瓦场、石灰窑。时值国家搞基本建设,产销对路,供不应求,使袁家人尝到了甜头。今非昔比,80年代已有不少的私人厂家涉足建材业了。袁家村周围一带石灰厂林立,砖瓦窑不时可见。但是,郭裕录看到了自己的长处——袁家村有雄厚的集体经济作后盾。于是,他决定干一些国营企业看不起,私人企业千不起,而只适于集体企业干的“二棱子”活,以扬长避短,立足市场。
他看准了办水泥厂。农民办水泥厂谈何容易。资金保证得了?质量保证得了?技术水平达得到要求?郭裕录的长处就是想好的事豁出命也要干成功。他奔波在礼泉至西安之间请专家;他整天折腾在工地上忙筹建;一次,他的三个手指被机器压断,在医院缝合好以后,他又瞒过医生和亲人,手架着鹰板冒雨指挥工人安装。支书的精神感动着社员,感动着专家。大家齐心协力苦干,1983年底,一个年产2万吨的水泥厂提前一个月建成投产。郭裕录确具慧眼,他们的“九宗牌”水泥一投入市场,就很受欢迎。1986年,水泥厂扩建为年产5万吨的中型厂子,成为袁家村举足轻重的工业。近四五年来,郭裕录用水泥厂的利润,扩建了运输队,养牛场,砖瓦场和建筑公司,还新办了硅铁厂,在西安新设了工贸公司,使他们的建材业配套发展起来了,使袁家在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同时,走上了一条农、工、商、运相结合的新路子,并为袁家的剩余劳力和邻村400多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
工副业使袁家人富起来了。而郭裕录的家在村子里却很平常,他还是以自己的出勤率按工分记酬,从来没要过加班补贴,一些群众过意不去,往往在年终分配时,夜闯郭家,要求将自己的钱分出一些给郭裕录。每次都被郭婉言劝回;外面的一些人也想以钱买通郭裕录,和袁家做便宜“互利”生意,也被郭语录严辞拒绝。
这位袁家人颇为自豪而清廉的官儿,常常忘记想到自己的利益。那么,他在想什么呢?日前,他在见到记者时谈到,他目前考虑最多的问题是如何扩大生产以及一旦市场出现—测时,袁家该怎么办? 本报记者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