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在她心尖上
——记全国劳模、西安话务员史玉清
春夜。细雨绵绵。第一次出差到西安的外地采购员老高,正呆呆地望着旅社里的电话机发愁,一位披着雨衣的女同志急匆匆地走到他跟前,“请问,这儿住着略阳县一位姓高的同志吗?”
“你……”
“我是长途台的话务员。略阳来长途电话要他,可是这儿的电话机坏了……”
“我就是老高。”老高很激动地站了起来。
来自异地的高同志怎么也没想到,这位年轻的话务员会在晚上11点多冒雨来给他传电话:他更不知道,这位女同志下班后走了六、七里路,拍了四、五家旅社的门才找到了他这个受话人。
这位年轻的女同志叫史玉清,是西安市电信局的话务员,类似这样的事情,她已经说不清是第几次了。
史玉清做话务员工作十多年了,自她走进长途台那天起,就决心做一个出色的话务员。为此,她数年如一日,坚持苦练基本功。为了熟记电话号码、地名和百家姓,掌握话务员必备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本领。她把全国300多个大小城市和208个地、州、盟的所属县,按区域编成顺口溜,录进磁带里,有机会就放着听,跟着背,即使做饭、洗衣服,她也“曲”不离口。她还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出“记”、“观”、“背”、“练”一套学习方法,在市局举行的技术比赛中,她一口气背了1350个地名、1000多个电话号码和全部《百家姓》,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
工作中,史玉清总是站在用户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她视三尺机台是为人民服务的广阔天地,把帮助用户解决困难看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一次,宁夏石炭井发来一张电话单,要住在西安饭店的一位炭井矿上的一位教师。西安没有“西安饭店”这个单位,要拒收这个电话完全合理,她却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按自己熟悉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对所有饭店、旅社、招待所一个一个地查询,结果没有任何线索。她将此情况告诉发话人,发话人却非常焦急地恳请她再查,原来是石碳井发生了事故,受话人的家属正在医院接受抢救。得知这一消息后,史玉清一边向发话人询问新的线索,一边处理别的电话。当处理到一张延安要宁夏教育局的电话时,她忽然灵机一动,试问了发话人,意外得知宁夏文教系统来陕西开会的代表团正在延安参观学习的消息。她立即通知发话人改挂延安,终于在延安找到了受话人,使这个死话得以复活,解决了用户的燃眉之急。
史玉清除了在班上利用工作时间为用户大办好事外,还把为人民服务做到八小时以外。一天上中班,收到一张新疆乌鲁木齐要西安东关邮局更新街3号的传呼电话。两小时后,传呼站回答说人不在,当她通知对方局时,电路上传来用户焦急的呼喊:“同志,请您帮帮忙吧!我的小孩第一次到西安探亲,人已经上车两天了,我要通知亲戚上火车站接小孩,如果电话挂不通就麻烦了……”她安慰用户不要着急,并经过多方面的努力,终于让双方在当天晚上通了话。
史玉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事迹。1986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被推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最近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周养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