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农科城
杨陵已成为我国重要农业科教基地
本报讯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省杨陵区已成为西北地区的农业科研、教学基地,成为我国第一个正在崛起的农业科学城。
杨陵历史上就是中华民族农业的发祥地。1934年4月,“西北农专”在此成立,于右任为第一届校长,这就是今天“西北农业大学”的前身。
解放后,国家先后在这里建立了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林学院和陕西省农科院、省农校、水校、林校等农林科研、教学机构。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杨陵区,以加强对农科单位的后勤支持。
经过40年的艰苦创业,杨陵已成为初具规模的农科城。幢幢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实验田里农作物生机勃勃,畜牧场中马嘶牛叫鸡鸣羊咩,一派兴旺。现在,这里的11个教学科研单位共设置了30多个农林牧副专业,有各类专业研究室75个,试验基地万余亩,大型精密仪器设备500多台(件),图书资料160多万册。1949年,杨陵仅有国家公职人员654名,科技人员占23.80%,如今职工总数已发展到7000余人,科技人员比例上升为61%,涌现出了一批如周尧、赵洪璋、刘荫武等贡献卓著,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专家、学者。
40年中,农科城为我国农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据初步统计,解放至今各科研教学单位共取得3200多项科研成果,有46项获国家奖,321项获部省级奖。其中一项为世界首创,19项为国内首创,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仅50年代培育成功的碧蚂一号小麦良种,就在黄淮流域推广了9000万亩,这是迄今我国在一个时期内播种面积最高的品种。由西北植物研究所李振声研究员和同事们培育成功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六号,为世界小麦育种开辟了新途径,被誉为植物染色体工程的新突破,这项成果获1986年国家发明一等奖,目前已推广种植了3000多万亩。西农大刘荫武教授经40年严格定向培育成功的“西农莎能奶山羊”,已推广到全国28个省市,现在全国63个奶山羊基地县的200万只存栏羊中,西农莎能羊占到2/3。
40年来这里为国家培养了3万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培训了2万多名在职农业干部。同时还为地方培训了大量农业科技人才。仅1979年以来,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就达2000多期,为我省培训县以下技术干部和农民技术员20多万人次。
(韩庚 梁希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