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低谷的探索
——记宝鸡市话剧团
冯瑜
在省艺术节西安舞台上有几十台戏,确实使人有点看不过来。对于宝鸡市话剧团的《春风化雨》,我是抱着“随便瞧瞧”的想法走进剧场的。孰料一坐下来就被吸引住了,那剧中县民政局富局长上为国家分忧下为群众解愁的感人形象使人感慨不已。很长一段时间,在舞台上很少见到这样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党的基层干部形象了,于是随即产生了进一步采访的念头。
在剧团住地,我找到了编剧执笔王真、副团长兼主演惠松旺、导演王兴国、舞台监督王建法,于是拉开了话匣子。
话剧不幸进入低谷,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宝话”也不能幸免。最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的是在今年四月份剧团新班子上任时,这个在西北曾有影响的人才济济的话剧团,帐面上只有92元人民币,演职员们除了能保住基本工资,连政策性补贴都没有。更让艺术家们伤心的是,没有人爱看他们的戏。话剧团门前冷落车马稀,大家心里都象压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穷则思变。与其困守穷庐,不如四处找米下锅,于是他们什么法都使上了。组织了一个轻音乐团外出巡回演出,效益不佳;从上海搬了一台《相逢在梦中》在宝鸡排演,七七七八八八忙活了一阵子又惨败下来;自己又推出一个《吸毒的少女》,可本子一念,将人吓出一身冷汗。东找西找找戏,越找不着,越不敢演,六七十口子人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这时候他们想起编剧王真1985年写出的《春风化雨》本子。这个王真有一股子钻劲。40来岁已出了不少本子。在省一届艺术节上,他的《去年的中秋节》获银牌奖;《一念之差》在宝鸡获奖后应邀去京城演出,28家报纸行进了评论。团长给他的任务是连体验生活带写作40天拿出一个本子,他知道这事系着全团的饭碗,热天地上铺一张席连写带吃带睡,看得团长鼻子酸溜溜的直想掉泪,这次翻出的这个本子,是写民政干部“双扶”工作的,得到了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于是团里将自己的方向定为“对口创作,定向演出,面向基层,为四化服务。”
为了演好《春风化雨》,主创人员随民政干部去陇县贫困地区体验生活。民政干部的艰辛和贫苦农民对民政干部的信任与热爱深深地打动了他们。走进贫困户的家,村民就象见了亲人,打开面缸盖让干部们看,诉说困难,民政干部自然要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有一个老民政助理退休时说他唯一的遗憾就是全县还有一个村子没有去过。这些长年奔波在贫困地区的民政干部的辛勤工作和同情心,使主创人员感到一定要将这个戏排好。为这,他们演出了11场就修改了8次,为了适应农村观众又大胆采用了方言演出,终于获得了成功,成为二届艺术节宝鸡唯一的节目和艺术节上唯一的话剧。
对口创作,定向演出获得了成功,“宝话”又和劳动部门合作排演了反映安全生产的话剧《死神不会打招呼》,针对部分青年工人不太重视安全生产的问题,进行创作和演出,并且适应青年人欣赏的特点,全剧诙谐而生动,走厂串矿,又赢得了青年人的喜爱。
临走时,团长告诉我,话剧怎样走出低谷,行家们都在探索,但北京有北京的干法,西安有西安的干法,宝鸡有宝鸡的干法,如今这个探索那个探索,虽然都有益,但如果不去探索观众,恐怕靠“深”、“雅”都难以实现。
我想,这也许就是我要报道宝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