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留得丹心在人间
——记共产党员、老红军郭正红廉洁奉献的事迹
在地处秦岭深处的省宁西林业局和西北第一印染厂,人们到处传颂着共产党员、老红军郭正红的先进事迹。他在对待“票子、房子、孩子”等问题上的高风亮节,堪称一代楷模。
票子面前见风格
金钱的诱惑力是众所周知的。然而郭正红面对金钱的诱惑,心理的天平始终保持平衡。1934年,他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入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南征北战,驰骋疆场,为革命屡建战功,多次受到嘉奖;全国解放后,他辗转祖国各地,先后领导和筹建了13个国营企业。但他从部队转业时的工资只是行政15级。1950年,按照有关规定,他可以一次晋升两级工资。可他想,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打响,千疮百孔的国家正待建设,战争与建设都需要钱。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体谅国家困难,就向组织申请捐献两级工资。后经组织同意,捐献了一级。此后的30多年中,他没有升一级。五六十年代,子女小,家里生活比较困难,但他从未向组织伸过一次手,也从未接受过组织给他的困难补助。
郭老是三级残废,按规定每月可领取数十元的生活补助费。然而40年来,他一直将残废证压在箱底,从未领过一分钱。直到1989年11月22日,郭老去世之后,他老伴才翻出残废证,向组织讲起此事。
三让房子显本色
1979年,郭正红从省宁西林业局离休后,定居在西北第一印染厂,享受厅(局)级待遇。
1982年,一印盖起了一座新楼。按条件,郭老排在最前面。厂里决定,优先在二楼分给他一套三居室。当领导亲自登门告诉他这一喜讯时,儿女们喜出望外,劝父亲及早搬家。可郭老想,自己和老伴都已离、退休了,挤一点没关系。人家领导整天事务忙,家里来访的多,让他们住更合适。他把这想法讲了出来,得到了老伴的支持,又一起做通了儿女们的工作,让出了新楼。
1985年,宁西局也盖起了老干楼,又分给他一套三室一厅住房。他再次主动让出,一家五口挤在50多平方米的旧楼房里。
1988年,一印在东区又盖起了一座单元楼,南北双阳台,三室一厅。厂职代会讨论通过再次分给郭老一套。而他又一次让了出来,显示了老共产党员的革命本色和崇高品质。
儿女面前做榜样
在对待子女问题上,郭正红同志从来都是从严要求。离休前,他没有以自己的权力将子女安排在舒适的工作岗位上;离休后,也没有向组织提出过调换子女工作的要求。迄今为止,他的大儿子仍在厂炊事班工作,因吃苦耐劳,多次受到表扬;二儿子在一印车间干钳工,工作踏实,任劳任怨,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他子女也都在各自原来的岗位上勤奋工作,他的家庭连年被一印评为“五好家庭”。
1989年9月,宁西林业局为了以煤代柴,为城市户口的家庭配备了煤气灶。当领导告诉他这一消息时,郭老考虑到全宁西局只有他一家住在一印,局里送煤气给他家距离太远,就婉言谢绝了。后来,局里为了弥补他不要煤气灶的损失,就寄给他1.1方平价木材的卡片。郭老接到卡片后,不知内情,生怕是不义之财,急忙派大女婿到宁西林业局,带着他的亲笔信,找老干科的同志询问究竟。老干科同志讲清原因之后,郭老仍然坚持不要木材卡片。后来,局领导登门看望郭老时谈起此事,郭老感动地说:“组织对我的关怀,我深深感谢。可我家里不需要木材,我愿意把它交给国家,就作为我的一点微薄贡献吧!”
局领导看到郭老家里只有一张三斗桌,劝他说:“你还是收下卡片吧。你不用,可以给孩子嘛。”郭老严肃地说:“这是组织对我的照顾,我不用,更不允许孩子享用。”听着这老红军坦诚的话语,在场的局长、书记无不为之感动。
一层不染来,两袖清风去。郭正红同志以共产党员“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怀,成功地通过了票子关、房子关、孩子关,他的高尚美德和情操,深深地感染着和教育着广大职工。目前,一个“向老红军郭正红同志学习”的热潮,正在宁西林业局广泛兴起。
(马兴俊 樊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