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省电子工会的“小气”和“大方”
去省电子工会办事的人,常有这样的感觉:这里的办公条件有点太寒酸了。
他们蜗居在原省电子厅老办公楼、现已成为家属区的五层楼上。周围环境差自不必说,室内的简朴也令人惊异。从办公桌到文件柜,无一不是用了二、三十年的旧物,式样古老没有光泽,走进几个办公室给人一种拥挤和陈旧感。其他一些办公用品更难让人和高科技现代化的电子工业联系起来。夏天避暑用的是10多年前买的小型老式台扇;冬天驱寒生的还是早已过时的煤炉子;财务室一把算盘用了多年,直到散珠子才换新的;做为电视机生产厂家的直接上司,却多年来一直厮守着厅里给配的一台老式的14时机子;办公室既没有沙发,更没有照相机、录像机一类的设备。是不是因为没有钱,他们才这样“小气”?不是,他们的经费年年节余,仅去年就节余了13万元。对送上门的好事他们也不去争,省政府大楼刚刚盖好的时候,省电子厅也分得一层楼,当征求哪些部门先搬时,工会主任李立民却说:“先让别的部门住新的!”于是,原和工会同在一起的教育处、纪检处相继搬入了宽敞明亮的新办公楼,省电子工会却留了下来。
然而与此成为强烈反差的是,对于下属众多的电子企业和职工,省电子工会从来都是热情大方予以扶持和资助,丝毫看不出有“小气”之处。基层电子工会办实体起步晚,资金是一大困挠因素。省电子工会慷慨地拿出平时节余的20万元做为借贷基金,扶持下属技协搞新品开发,仅去年新品盈利总额将近20万元,使技协工作有了起色。今年春节前,他们又拿出2.1万元,到系统内6家困难企业慰问,看望了生活艰难的职工。作为上级工会组织,他们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经常奔波于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国营795厂1000多职工烧不到煤,他们跑前跑后协同解决;国营709厂的90岁的老劳模郑金山身患重病不能吃杂粮,老李、老徐亲自跑所在的粮食部门,给这位老劳模全部供应上了精粉。
基层一些干部常说:“老李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基层和职工,但就是自己苦了自己,有钱也该改善下自己的办公条件才是。”语气中既有敬佩,也有惋惜。记者将此转告李立民主任,他却说:“党中央要求过几年紧日子,我们该紧的地方就要紧,现在需要钱的地方太多,一定要将钱用在紧要处,能将就的就得先将就点。”
本报记者 刘鹏 实习生 王震宇?